记者核实:对于许多武侠迷来说,徜徉在金庸笔下的江湖之中,会发现有一些断了百余年的故事,让人充满好奇与想象。在金庸逝世一周年到来之际,浙江省浦江32岁的小伙金应天推出了10万字的武侠小说《一指九阴》,对这些断层的故事进行了补叙,展现了自己心目中的另一个江湖,受到了杭州、宁波、义乌、诸暨等地金庸迷的好评。目前,该小说已与文汇出版社达成出版意向。
3月1日,记者采访了金应天,走进了他的江湖世界。
18岁开始痴迷家谱研究
金应天(笔名金襄)是浙江省浦江县浦南街道潘宅村人。该村大部分人姓潘,但有客姓10多个。
“2004年,看到村里续修《华墙潘氏宗谱》,潘姓人总说自己是驸马公后裔,并说族中做轿夫、戏子、奴仆的下等人不能上谱,这让我很好奇,就问祖母我们来自哪里?”那时候,金应天18岁。“祖母说,我爷爷在世的时候说过我们的太公也是驸马,我们的族人有沿袭‘活金死刘’ (生前姓金,死后家谱或墓碑上显示为姓刘)的习俗,老家在天台金榔头(音),说是皇帝赐了个榔头敲核桃,所以叫金榔头村。”
奶奶的答复让金应天产生寻根的兴趣,读高三的他根据爷爷生前与天台方面的来往信件,给那边寄去寻根的信件。几个月后,上了大学的金应天不仅收到天台族兄的回信,族兄还将民国年间的家谱送到了浦江。“原来,我们是天台县南宋诗坛刘知变、浙派琴祖刘志方之后。”从此,金应天走上了研究家谱、挖掘家谱文化之路。
这些年来,从事外贸行业的金应天利用业余时间,研究了300多套家谱,不仅协助温州的宗亲金海京成立了浙江金氏宗亲联谊会,还花5年时间整理编印了《婺州金氏先贤集录》,在圈内积累了一定知名度。
挖掘先贤事迹,研究家谱的经历,让从小熟读“四大名著”、《三言二拍》《聊斋志异》的金应天打下了扎实的文字功底,并形成了半文半白的语言风格。
撰写《一指九阴》展新式江湖
多年在家谱领域的钻研和对诗词文化的热爱,让金应天认识了许多家谱研究者和古诗词楹联爱好者,义乌市政协原文史委员金国炉就是其中之一。
金国炉也是个资深的金庸迷。今年年初,他找到金应天,说想开发义乌市大陈镇勾乘山,重建千年古刹勾乘寺,且经过其多方考证,金庸小说里的越女剑与勾乘山有一定的渊源。“金国炉看过不少金庸武侠小说,发现金庸的这些小说间有一些断了百余年的故事,何不把它补叙起来,然后把义乌的文化元素结合进去?”金国炉的想法很快得到年少时就梦想仗剑走天涯的金应天的回应,于是脱产写武侠小说成了金应天今年最大的事情。
“我在观看了相关影视剧,研究了金庸所有的武侠小说原著的基础上,又通过音频收听了这些作品,结合相关历史资料,联系当下社会的现实和义乌当地元素,构思出了北宋末年越州刺史黄裳身怀绝技为国不惧生死,被仇家追杀,由段王爷救至勾乘山疗伤,又与玉女公主傅妙兰暗生情愫,最后隐居勾乘山创练九阴真经,悟出各派仇家武功破解之法的故事。”金应天每天下午创作5小时。“写武侠小说,最难的是武打动作的描写。”为了设计好小说中的各种武打动作,金应天用尽了各种心思。“好在准备充分,写起来很多时候都是一气呵成。”在生动表现各种武打动作的同时,金应天还根据金庸小说都有一个真谛的写法,力求在小说里表现“人人都是江湖中人”的意境。
“《一指九阴》传承金庸武侠文学,上溯本地春秋《越女剑法》至千年后的《天龙八部》等,下延《射雕英雄传》江湖恩怨,以南宋时期黄裳在勾乘山创练九阴真经跌宕情节独立成篇。”金应天只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写出了6万多字,这让金国炉惊叹不已。
目前,《一指九阴》即将付梓杀青,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楼含松在阅读电子版后,欣然为其作序。楼含松在序中写道:“《一指九阴》主要通过叙述北宋末年越州知府黄裳一生中的戏剧性经历,从侧面诠释了儒家、道家思想中对‘侠’的定义,行文笔法,继承和发扬了金庸先生文学语言的艺术成就,对环境事物的勾勒,引人入胜;对人物形象的白描,惟妙惟肖;对人物性格的塑造,生动逼真;对故事情节的编排,跌宕起伏。可以说是整体故事结构环环相扣,达到了扣人心弦的文学语言的艺术效果。”楼含松认为,在金庸先生辞世周年忌辰即将来临之际,《一指九阴》的问世,无疑是给金庸先生忌辰的献礼。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