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宝鸡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周易》《周礼》《诗经》诞生的摇篮。三千年来,在这片中国文学的源头沃土上,文学创作的热浪经久不衰。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一大批蜗居民间的草根写作者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崭露头角,掀起西秦文学的阵阵春潮。仅岐山一县就有赵林祥、祝喜堂、梁亚军、范怀智、秋子红等等,尽管他们的身份是农民、保安、打工仔甚至勉强度日的小商贩……但就是这样一群普通平凡的文学爱好者,却怀揣对文学的一腔赤诚,用呕心沥血的文学精神和甘于寂寞的人生态度,默默跋涉在文学征途中,留下了一串深一脚、浅一脚的精神印痕,为周礼之乡坚守着文明的心灯。本报副刊从本期开始,我们将跟随这些脚印,展现他们不平凡的创作历程——
一个山村小学的保安,一名崭露头角的诗人,一位民间采铜的诗歌评论家——
近几年,宝鸡市青年诗人陈朴迎来了他文学创作的井喷期:他的诗作和诗评屡屡登上《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和《诗刊》《星星》等全国知名报刊,并连获首届全国闻捷诗歌奖、第三届陕西青年文学奖评论提名奖及第三届诗探索.中国诗歌发现奖的提名。当文友们关注起这位工作在平凡岗位上的文坛“黑马”时,还发现他已连续参加了鲁迅文学院陕西中青年作家高研班、新时代陕西青年诗人培训班、文学陕军陕西80后作家培训班的学习培训。正当我们艳羡这位年轻的“80后”取得了如此多的文学成绩时,陈朴又带着他的新诗集《宽恕》出现在了大家面前,我们不得不为这位“草根英雄”执着坚守文学的初心而点赞——
坚持20年的文学梦
受其父陈湖热爱文学的影响,陈朴从小就喜欢读书,别人玩耍的时候,他捧着书就显得“格格不入”。所以,当他从部队复员回乡时,便毫不犹豫地落脚在一所小学,每天繁琐的保安工作与每月并不丰厚的收入,没有让他后悔当初的选择,因为这里的学习氛围让他难以割舍,他说只有自己读书写作的时候,内心才会安宁充实,这样的生活让他“如痴如醉”。
的确,这位“80后”年轻人的生活过得如同龄人一样普通,可他却有着一个并不普通的文学梦,因为这个从初中就开始的梦想,他为此努力地坚持了20个年头,从未间断。
陈朴对文学的执着与真诚,是令文友们最佩服的。他常说自己悟性低,所以从不放过任何“充电”的机会,许多文学活动都能看到他在认真地听讲、记笔记。他把稿费收入的三分之一都用来买书。每当新作品完成,他并不急着晒到网上,而是先放在一边,等过了三五天后,再次打磨修改,经过时间的沉淀,直到满意为止。
写作没有捷径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陈朴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让他离心中的梦想越来越近。他难忘收到2016年《草堂》寄来稿费时的激动心情,那次并不抱希望投稿,竟然登上了杂志的创刊号,4首诗近1500元的高额稿费,让文友们羡慕不已,可陈朴知道,他坚持多年的文学梦终于“苦尽甘来”了。从此,他在《扬子江诗刊》《北京文学》《安徽文学》《草原》《鸭绿江》《延河》等大刊崭露头角,突飞猛进。
陈朴忘不了那年暑假,他在夜晚高温40度的三伏天,趁着妻儿睡熟后,连熬了7个通宵,终于写好了一篇万余字的诗歌评论,谁知辗转投稿几家刊物都石沉大海,时隔一年后,他才收到了一家刊物编辑部的通知。“写作没有捷径,唯有努力与付出。”陈朴总是这样勉励自己。
付出总有收获
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文学上,陈朴都以父亲为榜样。父子俩虽然都不善言辞,却有着血浓于水的默契与理解。父亲曾鼓励陈朴说,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就有希望。这句话让陈朴念念不忘,并以此为座右铭。
陈朴说,每当有作品在刊物发表拿给父亲看时,他站在一旁,默不出声,父亲也总是说出一句好,再无下文,但父子俩心里都特别高兴。陈朴曾看到父亲拿出刊物反复地看他的诗,这给他很大的鼓励,也是他对自己要求越来越高的原因。他知道,父亲对他的期待。陈朴的新诗集《宽恕》里,有一首诗是写给父亲的,诗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只觅食而归的蚂蚁,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了另一只空手而归的蚂蚁。他想表达自己过了而立之年,却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他用诗表达对家庭、对父亲的愧疚。
写出《宽恕》后,陈朴投稿给了中国诗歌网,不出所料地发表了,而且点击率很快就过万了。他把这首诗转发在朋友圈后,更是好评如潮,那一刻,他体会到,只要努力就有希望,只要付出总有收获。陈朴说,诗人的代表作永远是下一首。
只有勤奋耕耘,才能结出累累硕果。如今,陈朴已是省作家协会的一员,还成了省青年文学协会理事。那些年和他一起在“榕树下”和新浪博客写诗的兄弟姐妹们,已经各奔东西,只有他还在坚持着。前几天,忙碌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的陈朴,在微信中晒出了他的新作《疫情时期的朋友圈》。他说,生活朴实精神丰盈,才能让人安宁充实。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