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写下一首《狱中题壁》,将生命永远定格在33岁。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百年之后,人们对于谭嗣同日渐尊崇。
“谭嗣同的人生短暂而丰富,但我却希望世人对他的认知不要停留在脸谱化的层面。”2016年,浏阳作家彭晓玲开始以走访与阅读并行的方式来寻访谭嗣同。北京、上海、武汉、天水……彭晓玲用四年时间先后沿着谭嗣同生活与奋斗过的足迹一路走访,最后完成了23篇共计48万字的系列历史散文。
近日,这些文字结集为散文集《寻访谭嗣同》,由《岳麓书社》正式发行出版。与此同时,该书进入省委宣传部与省社科联评选的“第十届湖南省优秀社科普及读物”公示名单。
寻访
四年时间把曾经生活与奋斗过的地方走了一遍
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谭嗣同出生在北京宣武门外的懒眠胡同。两岁时,其父谭继洵买下了宣武门外另一处房屋作为府邸,一大家人搬进此地生活。这里,便是后来的浏阳会馆。成年后,谭嗣同来往京城就常常住在这里。
“当我终于站在天桥之上,再次眺望着昔日的浏阳会馆,年代久远的屋顶上,一堆堆的野草正肆无忌惮地生长。不能不承认,于浏阳会馆而言,浪漫和优雅已经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
“谁信京华尘里客,独来绝塞看明月。”谭嗣同在宣武门外的这段城南记忆,将起点与终点都留在了浏阳会馆。2017年5月,彭晓玲再次寻访浏阳会馆。与以前单纯领略历史文化圣地不一样,这次的寻访多了一份使命感——
2016年,湖南省作协在网上公布了湖湘历史名人长篇历史小说征集的通告。作为浏阳人,彭晓玲心中莫名地激动,她主动申报了《谭嗣同》长篇历史小说选题,想以自己的方式来纪念她所敬重的乡贤谭嗣同。
“说实在的,我没有写作长篇历史小说的经验,应该是凭着一股子对谭嗣同的敬重之心才克服种种困难的。”2016年,彭晓玲走访与阅读并行,在大量阅读与谭嗣同相关的文史资料的同时,将目光对准了谭嗣同诗歌与其年谱中所提到的故地,开启了长达四年的寻访之路。
与百年前不一样,现在的交通非常发达。可对于彭晓玲而言,去寻找一段属于旧日的时光、做一个时空穿越者比较难。在寻访的过程中,彭晓玲发现,谭嗣同诗词或年谱中提到的地方早已是沧海桑田,变化万千。有一些地方由于城市扩建,甚至连谭嗣同当年在诗词中写到的一鳞半爪都找不出来。站在那些高楼大厦面前,要让自己的情感与古人的情感重叠合拍,只能靠大脑将场景复原了。
北京、上海、武汉、天水、潼关……四年时间,彭晓玲陆陆续续寻访了20多个城市与地区。在浏阳东南西北四乡、商洛、天水、兰州、武汉等地,寻访谭氏父母兄弟、浏阳三位先生与挚友唐才常的故址及后代,到谭嗣同与夫人李闰的墓前多次祭拜,凝思遐想;在岳阳,她找到谭嗣同仲兄谭嗣襄的后人谭士恺先生,凝视先生生前用过的铜墨盒、印泥盒和砚台;在株洲,她找到谭氏后裔谭志宏先生,聊谭氏家史;在商洛道中、天水、兰州,她探访谭嗣同生前写过的武关、蓝桥、韩文公祠、王氏园林、庄严寺,生活旧地巩秦阶道署、憩园等地,尽力探究谭嗣同南奔北跑的艰难及成长的奥秘;在北京宣武门外,她更是多次瞻仰谭嗣同出生地和浏阳会馆,详细询问谭嗣同的童年故事和会馆住户腾退情况……
“行走与阅读越多,也了解了先生的生命历程是如此的丰盈、独特。”彭晓玲直言,这样的寻访让她对谭嗣同生出了更多的敬仰之情,更体悟到谭嗣同一生深邃的精神内蕴值得世人去追寻。
写作
48万字展现谭嗣同不一样的风骨和精神
“彭晓玲的《寻访谭嗣同》,对场景的复原以及对时空的沧桑变化,把握得非常精准。让人如亲临其境,时而跟着古人的呼吸而呼吸,时而跟着作者的感叹而感叹。于是,阅读此书时,就仿佛看见彭晓玲从某扇历史之门,真正走进谭嗣同的生活里去了,去接近他,接近他的亲朋好友,成为他们生活的参与者……”
写文化随笔,语言很难把握。要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就更难了。但是对于彭晓玲这48万字的《寻访谭嗣同》,湖南省作协副主席谢宗玉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面对这样的赞誉,彭晓玲却表示,这样的写作比预想中要难——
按原计划,彭晓玲要在谭嗣同殉难120周年纪念日前完成这个历史长篇小说选题。可她后来放慢脚步,先写系列历史散文,也是有她的缘由:
历史随笔,收集整理素材特别难,史料的查找与阅读尤为艰难。谭嗣同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研究他的资料和作品也非常多。然而,材料越多,研究他的人越多,对写作者而言,难度就越大。这些材料摆在一起,已经令人头晕眼花了,而要从这些材料中选择对自己写作有用的素材,就是一个更痛苦的过程了。有时,为了查证一件史实,彭晓玲除了翻来覆去查找资料外,还得专程前去请教数位专家学者。
其次,立新意很难。有别于学者对知识点的梳理,作家还需要有自己的主题与风格。彭晓玲另辟蹊径,不直面谭嗣同,而是围绕谭嗣同身边的人展开抒写,从各个时空的侧面,将谭嗣同一生的风骨和精神都凸显出来。
“谭嗣同本人诗文俊逸、琴艺精湛、武艺高强,于朋友坦诚相待,于妻子情如磐石,于兄弟姐妹关爱有加,于国家更是勇往直前、奋不顾身……”在写作的过程中,彭晓玲表示,自己几年的时间是写不尽他壮丽的一生的。现在,能以散文的视角呈现谭嗣同人生的重要节点和思想脉络,于她而言也是一种表达敬意的方式。
“目前,小说的创作仍在继续中,预计于今年8月完成初稿。”彭晓玲介绍。
作者简介
彭晓玲: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鲁迅文学院第十四届中青年高研班学员,湖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文艺报》《文学报》《散文》等报刊,曾出版散文集《红石头的舞蹈》《挂在城市上空的忧伤》《苍莽潇湘》,长篇报告文学《空巢:乡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启示录》等。
名家点评
夏剑钦(岳麓书社原社长,《湖湘文库》编委会副主任):作家彭晓玲别开生面,用“从故园出发,从心灵出发”的纪实散文笔法,选取与谭嗣同关系密切的父母兄弟、爱妻师友及戊戌变法时的重要人物、场景,围绕谭嗣同从不同角度作众星拱月、万莲托佛似的叙写,使谭嗣同的思想、情操、人格、精神等更鲜活更故事化,读来真让人有如行走在山阴道上美不胜收的感觉。
周秋光(湖湘文化研究会会长,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全国各地都应当有一批研究本乡本土的文史专家,特别是用文学的笔去写历史,这样可以别开生面,为各地区域文化的繁荣和人文精神的构建助力添彩。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