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疫情之下,出版业如何转换思路产业突围?

2020-03-24 10:16:13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编者按

经受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出版单位更应该增强韧性,更应当重视培养产业抗风险、抗挫折的能力。今日特别邀请4家出版机构负责人撰稿,剖析新冠肺炎疫情出版业的影响,并提出各自的应对之策,以及对出版业未来发展的思考。

对非接触性出版模式的思考

□胡长青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长

面对前所未见的疫情,山东人民出版社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出版生产,依据出版生产规律,扎实有序地积极应对。

山东人民出版社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出版生产。山东人民出版社 供图

春节期间,我社积极迅速组织疫情防控出版项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识120》实现了3天组稿定稿,4天上线“学习强国”、山东教育新闻网、咪咕阅读、喜马拉雅、掌阅等多家网络平台,5天出版纸质图书,并通过版权输出助力全球抗疫。目前,该书韩文版已出版,阿文版翻译完毕,土耳其版正洽谈合作。

同时,针对疫情期间不同层面的读者需求,连续出版了《新型冠状病毒儿童防疫绘本》《温“心”战“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心理防疫科普手册》两种电子书。

这次疫情,居家自我隔离和网络远程工作激发了非接触性经济的迅速增长,其瞬间放大的影响带给我们的思考与启示,日渐清晰起来。

启示之一

新时代出版的新动能依稀显现

对出版业和出版人来说,内容建设的各形态创构和传播的各形态拓展永远是不停思索、追求、探索、解答和实践的目标。疫情考验各行业的应对效率和水平,出版业完全的网络化生产、销售似乎因提前到来而加速膨胀,尽管从倒逼式的被迫接受到主动的转变迎接需要正常生产秩序的比较和检验,但在这个时期,非接触性经济无疑已经优胜于以往运作结构的传统业态了。

以我社上线喜马拉雅的听书项目《大秦帝国》为例,疫情期间实现了翻番式放量激增,疫情的两个月时间收益达50多万元,是节假日的2倍、工作日的4倍,但我预计疫情结束将恢复常态。

理想的线上出版时代到来了吗?从出版规律、商业逻辑、盈利模式上,与现在出版主流能否一较高下?何时占据压倒性优势甚至取而代之?这些都难以预测,言之尚早。关键取决于受众学习、教育和阅读的习惯,习惯不发生颠覆式的变化,线上出版的商业逻辑和商业本质就无法充分发挥和体现,可持续性仍显不足,毕竟高质量发展和规模优势更多的时候是具有一致性的。

启示之二

坚持内容建设为前提,融合发展为路径

出版业的优势是内容资源,潜力是基于市场需求的内容资源的适应性转化,任何时候都无法放弃内容硬核,确保社会效益第一。同理,任何时候都不能漠视新兴技术的助推,优质的内容资源加上丰富的传播手段,才能实现一次开发,多种形态,多次増值,覆盖面既决定着影响力,也决定着商业价值。

寻找发现价值巨大的IP资源,并使之成功孵化,实现文化商业利益的最大化,是出版的理想轨道。但出版贵在创意,成功往往在于“这一个”的典型性和差异性。

启示之三

坚持整合文化资源,提升社会融入度

出版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更加需要以开放的理念办出版,拓展整合以作者为中心的上游文化资源,借助全媒体出版,延伸产业价值链条,向影视、动漫、手游等产业链延伸和多元化发展,出版社应更加具备孵化器的功能。

疫情带给出版业的影响,还需要未来一段时间的检验,也许有部分环节的促进蜕变,也许有部分环节的校正回归。依靠已有经验获取的幸福感固然不可或缺,而未知的神秘感也是探究的魅力所在。现有的出版运作态势是否会持续变化?出版业是否会出现新常态?我相信,不断深入思考,不断迎接挑战,就会不断成长。

坚守“工”字特色 力求化危为机

□王娇萍 中国工人出版社社长、党委书记

中国工人出版社始终坚守“工”字特色,这是我们的立身之本,也是应对挑战、化解危机的不二法门。

中国工人出版社疫情期间召开的第一次生产调度会。中国工人出版社 供图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社第一时间精心策划组织了一系列服务疫情防控工作的活动。我社在72小时内完成了《新型冠状病毒职工防护50问》纸质版及音频版,并于2月3日正式发布。自1月25日起,我社紧急协调40余个电子阅读资源供应单位,共征集到关于疫情、卫生、心理、人文经典等1.5万种图书,并于1月29日在全国工会电子职工书屋上线抗疫阅读专区,供广大职工免费阅读,满足大家居家期间的精神文化需求。

这次疫情给出版人再次敲响了警钟——疫情之下,书店停业、物流不通,纸质图书的销售一片萧条,路在何方?为尽快恢复正常工作、尽量降低疫情影响,我社在图书营销发行方面主要采取了两方面举措。

我们重点开展立足本社特色与优势的工会系统、企业职工用书相关项目营销。比如,按照“创建安全健康平等的工作环境,依法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为年度主题的全国女职工维权行动月部署,重点开展《女职工权益维护案例集》《消除工作场所性骚扰指导手册》等图书的营销,并结合“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推出女性健康工作生活专题文化套餐定制活动,已初步取得成效。

我们积极开展网络电商营销,深入分析挖掘现有品类潜力,进一步完善优化电商营销方式。比如,在“三八”节日前后组织相关作家、出版工作者开展网络直播活动。

受疫情影响,与图书出版密切相关的印厂、纸厂复工率低,我社近期图书印制计划只得暂时搁浅,新书出版日程推迟。而没有新书,对我社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出版和销售都会造成不利影响。面对眼下的艰难困境,我社必须做出改变,在困境中寻找机遇。对此,我们主要有这几点思考。

一要创新优化出版形态,尤其要在专业出版方面下功夫。受此次疫情影响,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形态必将有所转变,具体到对出版业的影响,则是体现在加速了数字出版的发展。因此,我社将加速建设全国工会电子职工书屋阅读系统、全国产业工人学习社区、全国工会干部网上练兵平台和中国工会数字资源库,打造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富有智慧工会特色的知识服务品牌,通过融合转型探索发展新型工会出版业态。

二要深化建设“工”字特色营销网络,实现市场渠道优化。我社将进一步深化面向各级工会组织、企业、职工的服务体系,并充分发挥我社承担全国总工会职工书屋建设工程在全国建立起的数万个职工书屋平台优势,打造富有自身优势与特色的营销网络体系,同时进一步加强网络电商发行。

三要继续深化我社“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以图书出版为主体,以职工书屋和《中国工人》杂志为两翼)。理想的状态是职工书屋与《中国工人》为出版社发展插上两翼,最终要让图书出版、职工书屋和《中国工人》三大板块实现深层次的互联互通互动,真正做到融合发展。比如,通过职工书屋活动的大数据采集分析,精准掌握职工的阅读需求,再将其转化为出版选题,还可以在读者中培养挖掘作者;而《中国工人》不仅为出版社各大业务板块提供宣传平台,还可以从中打捞各类市场需求,形成良性互动。

且悟且进,积极调整出版思维

□费世平 安徽教育出版社社长

每一次突发事件都会带来危机,而每一次危机都是“危”与“机”的并存,这次也不例外。这场不期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出版人进行拷问: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在应对威胁全社会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出版业该怎么做?这次疫情,暴露出传统出版在工作流程、内容传播方面的短板,今后我们要下大力气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积极调整出版思维。

安徽教育出版社员工在做好日常防护的同时,积极地开展工作。安徽教育出版社 供图

抓住重点,加快数字出版转型升级。以往由于数字出版投入多、产出慢,资源集中度不高,以及授权等原因,出版社融合发展的步子一直不太大,这次疫情倒逼出版社要加快步伐。

教育出版社资源相对集中,我社在疫情期间快速反应,结合已有线下教育图书产品,加大开发在线教育资源力度,率先为全省初中生提供新学期免费预习课视频资源,通过微信扫码我社出版的《寒假作业》《寒假生活》免费获取。

3月,我社又推出了2020年中考复习线上精品课,带领学生在家复习备考,今后,我社还将围绕学生日常学习开发同步在线课程,围绕知识点开发专题课程。抓住这次转型机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找准定位,融入协同发展。抗击疫情是一场总体战,出版战线也应该和新闻战线一样勇于当前锋、打好前哨战,联动各系统,整合优质资源,高效推出贴近读者需求、打动人心的作品,使内容价值更接地气、更惠及人民。

在安徽疫情最严峻的时期,我社联合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专家紧急编制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小知识》(中小学生版),联合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制作《新冠肺炎防控期中小学生生活学习指南》,通过我社微信公众号推送宣传后获今日头条、健康安徽等平台转发,当日浏览量近3万,增强了与用户的黏性。

自媒体平台链接用户具有强大的社群效应,短期内通过免费资源能带动流量提升,未来只有不断开发优质资源,稳定并持续运营,才能留存用户,进而使得公众号平台成为新的营销创收点。

锁定用户,强化内容多维开发和多元供给。尽力止损,快速变现应该是今年出版业的共同心声。作为教育出版社,精准锁定中小学生目标群体,提供丰富的优质资源,融入学习生活各方面,满足多元需求。

近期我社与喜马拉雅FM合作独家制作茅盾节编《红楼梦》多人有声剧,带给居家学习和生活的孩子们不一样的文学经典阅读体验。

今后我社还将继续围绕学生经典读物,推出更多优质的听书产品,加大不同音视频产品开发力度,做到线上、线下双渠道融合,纸质、多媒体交互式融合,不断积蓄力量。

疫情对人的心理影响是持续性的,我社近期还在积极着手从青少年安全和心理教育进行疫情防控相关选题策划,并打造配套数字产品。

疫情还没有结束,这次疫情对于未来读者购买习惯和图书销售渠道的深刻影响,还需进一步分析研判。作为出版人,只有且行且思,且悟且进,通过扎实勤奋的工作,加紧把前期损失补回来,努力将转型发展思路调到位,应对未来行业的结构性变化。

大学出版社的产业突围

□张鹏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党委副书记、 副社长

新冠肺炎疫情袭来,让抗疫防疫工作迅速成为当前及之后一段时间的重要着力点。大学出版社如何在国家发展和疫情防控双重着力的重要节点,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积极调动高校智库资源,为发展助力,与病毒赛跑,搭建好通向全面小康社会的文化桥梁,构筑起疫情阻击战的知识防线,成为摆在众多大学出版人面前的问题。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储运部员工正在打包图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供图

在这重要节点,我以为,全心坚守立足学科优势,传播优秀文化,服务社会发展的价值担当,全力实现深度知识挖掘、爆款内容创意、跨界整合传播的产业突围,既是一种学界的发展探索,更是一种业界的传媒姿态。

立足学术优势,深挖具有学术影响面和受众覆盖面的优质资源。学术出版是大学出版社的天职。大学出版社可依托高校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点,在学校的优势学科基础上凝练出版社的优势领域,进行专业化发展、差异化经营,在优势领域的纵向发展做深做透。

针对此次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症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迅速策划选题,立足母校汉语言学的优势品牌学科与南京中医药大学范崇峰团队通力合作,筛选湖北方言与普通话发音有较大差异的诊疗常用语,出版《抗疫援鄂诊疗常用100语》(融媒体版),最大限度为从全国奔赴湖北驰援的医疗队员提供与当地患者有效沟通的诊疗方言服务。

立足教育出版,弘扬优秀文化,着力创意出版具有现象级潜质和爆款级能量的内容产品。梳理现象级爆款内容产品特点,我们发现,教育服务类出版物,因教育内容刚需以及受众群体对于优秀文化传播的普遍渴望,拥有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双重爆款潜质。

大学出版社,特别是师范大学出版社,有着与生俱来的教育基因和服务优势,可以对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民生所向的教育资源进行广泛的整合梳理和优质的出版传播。

此次疫情期间,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立足教育策划了一套针对幼儿群体、普及生态文明常识的《幼儿园卫生保健挂图》,设计了如何正确洗手、小手不乱摸、均衡饮食等7张挂图,上市之初就收到可喜的市场反馈,其敏锐的教育选题方向和精准的教育服务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并推广。

立足优质内容,服务当前社会发展新需求,探索实现具有资源延展性和教育服务性、可以跨界的整合传播。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给全国的在线教育提供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对于拥有海量教材资源和教育版权的大学出版社,也就更有必要全力进行数字资源拓展和开发,将纸质内容实现在线传播和教育延展,把线下作者资源拓展为线上教师资源,把固定知识读本延伸成开源教育平台,在编辑思维上实现全媒整合的转型,在营销思维上实现线上获客的突围。此次考验也让出版社看到,在线教育领域,学校、老师和学生对于各类教学资源使用的迫切需求,这类资源不仅仅包含单纯的电子化教材,还包含PPT、音视频等各类形式的教学辅助资源。

可以说,在国家发展和抗疫防疫双重着力的重要节点,大学出版社不缺位、不失声、不守旧,有担当、有作为、有影响,是为价值担当和产业突围的策略大势。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