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漫漫人生,唯读书不可辜负

2020-04-17 11:19:34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自从书籍产生以来,读书就成了一件大事。关心一个人的成长,就应该关心其读书生活;要关心国民素质的提升,就应该关心国民的读书状况。在今年这个较为特殊的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之际,我们跟读者谈谈这件“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的事,我们期待与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以读攻“毒”,滋养身心,提升思想“免疫力”!

注重时间挑选出来的经典作品

我们究竟为什么读书?回望阅读的初心,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以一个读书受益者的身份,在《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辽宁人民出版社)中,用平实诚恳的语言与读者对话,告诉我们为什么读书。

“在这本书里我们精选了31篇梁晓声关于读书与人生深刻感悟的散文随笔,这是他发自肺腑的经验传授。”辽宁人民出版社文史编辑室主任艾明秋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书中有对读书意义的点拨启迪,有对书籍与文化的诚挚热爱,有对人性与人生的深刻思考,也有对情怀与记忆的明悟感叹。“无论你是身处迷茫与焦虑中的青年人,还是处在成长中的少年或者是想要鼓励孩子的家长,都可以读一下这本书。”

在书中,梁晓声对于不同阶段人群也给出了自己的阅读建议。如对于儿童,从小多读一些娱乐性的、好玩的、富有想象力的书;对于青年人,读一点儿历史书籍,不一定从源头开始读起,但至少要把近现代史读一读,至少要“了解”一些;对于中年人,要读一点儿诗歌、散文,多读一点儿性情读物;对于老年人,则要看一些青少年的读物,了解青少年在看什么书,用他们的书来跟他们交谈。

书之品类繁盛,如过江之鲫,如何从中挑选适合自己的?面对阅读所产生的困惑,有哪些可以解决的方法?

作家周国平以一以贯之、娓娓道来的风格,在《阅读,作为信仰》(长江文艺出版社)中给出诚恳的建议,“时间是永恒的标准。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如果没有特别偏好的方向,那么就挑选那些时间为你挑选出来的经典作品。”

周国平先生曾将自己读书的特点归纳如下:第一个是“不务正业”;第二个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第三个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

在该书责任编辑、长江文艺出版社三编室主任秦文苑看来,这不是一本功利性的教大家阅读方法的书,作者采取对话的形式,与读者们一起探讨阅读中的问题,从哲学角度为读者的阅读答疑解惑。“如果说余秋雨的文字,是由一片树叶能发散到整个宇宙,那么周国平的文字,则是把宇宙中的哲思,以最简单最易懂的方式讲给读者听。”

对于周国平谈到的“阅读的选择”中的观点,秦文苑非常认同,“时间可能是最好的标准。如果不知道怎么选择,那么去选择那些时间为你挑选出来的好书肯定是没错的”。

独读书不如众读书

什么是真正的读书艺术?怎样才能拥有真正的读书趣味?如何达到那种优雅、轻松、自由的阅读境界?出版人、作家聂震宁在新书《阅读的艺术》(作家出版社)中,告诉我们“独读书不如众读书”。

“当我们的社会把阅读当成是一种教化,当更多人以阅读为荣,以不阅读为耻,大家才会读以致乐,乐在其中,全民阅读才会持续进行下去。”聂震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作为聂震宁在阅读学研究方面推出的第五部书,与之前相比,《阅读的艺术》有哪些突破?“在一定意义上,它是我在阅读研究上一次新的总结,一个新的高度。”聂震宁认为,“无论是自己的个人阅读经历,还是在阅读学上的研究,包括在全民阅读方面的倡导和推广,都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深化的过程。”

经过多年的阅读推广实践,聂震宁认为,开展全民阅读,最终还是要落到国民阅读能力的提高上,这是务本之道。“这部书较少谈全民阅读的社会意义,主要集中在个人的阅读认知、阅读修养和阅读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有利于读者个人阅读能力的提高。”

此外,这部书收入了聂震宁在阅读实践中撰写的一批读书笔记。对此,聂震宁说:“这么做可以让读者对阅读修养、阅读方法和阅读实践有一些实际的了解和理解。”

爱书之人、爱阅读的人,都会拥有一间属于自己书房的向往。作家的书房,对于他们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呢?以作家冯骥才为例,纵观其数十载文学生涯,书房中累积着他的情感和思考。书房里的一物一景,都被这氛围浸染,落在笔下,有着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这是作家个体创作独有的魅力。

冯骥才在《书房一世界》(作家出版社)自序中说,对于作家,书房是其“异常独特的物质空间与纯粹自我的心灵天地”。“在此意义上,不妨把《书房一世界》看作一部浓缩的‘心灵史’。”作家出版社青春文学编辑部副主任钱英阐释道,“该书对于读者而言,或许在于丰富的人生意蕴。”

“《书房一世界》的阅读延伸在于以实写虚,从书房中的小物、实物牵引出极丰富的精神境界,有相当篇幅涉及冯骥才的阅读史。”钱英告诉记者,冯骥才的读书生涯开始得早,且从经典起步,古今兼容,中西并举,走的是一条“正”路子,从而培养了高阶的文学品位和开阔的眼界,形成了博大的世界观、人生观,这是他日后应对生活挫折和挑战的底气,也是最终在多个文化领域取得不凡成就的雄厚基础。“在冯骥才的阅读史中,特设‘词典’一篇,记叙被他翻得‘遍体鳞伤,形骸狼狈’的数本词典,这种‘笨功夫’,才是作家吃饭的本事,推而广之,又何尝不是每个社会从业者的借鉴?”

读书为本,读屏为辅

对于当下宅在家上网课的老师、学生以及家长们,少了些路途奔波,多了些亲子共处,也有了更多的时间用于阅读。那么不妨读一读《温儒敏谈读书》(商务印书馆)。“《温儒敏谈读书》的读者,大多是语文教师、家长、学生以及那些关注语文教学、关注读书、关注时代发展与经典阅读的人。”本书策划、责任编辑李节说,“怎样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温儒敏的话来说就是‘读书为要’。语文课首先应当重视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习惯的培养。这也是叶圣陶、朱自清等人早年大力提倡的语文教学理念。”

在李节看来,对于语文教师和专业的语文教研人员来说,这本书传达出部编本教材总主编对“语文学习与读书”的关系的认识,比较全面。如课外阅读对学好语文有什么作用?要不要把“整本书阅读”课程化?要不要“处处扣着写作”来教阅读?除了精讲细读之外,还要不要教其他阅读方法?等等。“温儒敏首先肯定传统语文教学中那些优秀的读书经验,发扬历代语文教学大家的真知灼见,提出在新时代,语文教学如何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

在网络阅读成风的新时代背景下,温儒敏呼吁大家阅读经典,守住心中“自己的园地”,还对阅读经典作品提出了建议,比如《读些基本的书,读经典》《中学生如何读鲁迅》《孩子们为什么喜欢读〈哈利·波特〉》等文章。李节表示:“书中收录的这些文章好好读一读,可以解决教师、家长的许多切实的焦虑和迷惑,对孩子如何读书、读什么书可以有理性的认识,支持孩子‘摸爬滚打’地读书。”

在数字阅读日益盛行的当下,对于传统的纸本阅读,我们该如何看待?不管怎样,纸质书的读者粉丝们,仍将用自己的方式坚守这份喜爱的倔强,譬如《书情书》(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作者——德国作家布克哈德·施皮南。

该书责任编辑朱艺星表示,作者以舒缓亲切的笔调写出了对纸质书的爱,“小时候我家里没有多少藏书,多少个暑假也都是去家附近的图书馆借阅图书的。他的经历也是我的经历,我相信也是很多中国读者的经历”。

“本书作者写的是自己与纸质书的情感,也提到了我们这个时代书籍电子化、阅读电子化的现状。”在朱艺星看来,作者从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思考出发,书写了他在阅读、购买、出版、推广一本书的经验与乐趣。

2020年春天,全国各地都在居家抗疫,人们困守一隅,数字网络阅读方式愈发凸显出其优越性,人们也更多地选择碎片化阅读。对此,聂震宁建议:“我们可以‘读书为本,读屏为辅’。说到底,比起碎片化阅读,整本书阅读还是可靠得多。”

事实上,不管是读书还是读屏,都要有所收获和成长。唯有如此,读书这件事才能坚持人生始终。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