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文学镌刻上海抗疫:记录那些璀璨交辉的身影和精神

2020-04-18 10:07:13 文学报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曾无数次被感动。无论是奋战在疫情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志愿者,还是大量相关领域、同样身为“逆行者”的人们,他们身上闪耀的专业精神、品格魅力和大爱情怀,用璀璨交辉来形容亦不为过。在此期间,以纪实文学、诗歌等构成“骑兵军”阵列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以真心执笔,用赤诚书写,在最快的时间里将他们的事迹凝结成文字迅速传播,鼓舞和勉励着身处四面八方的人们。

在这其中,来自于上海作家的书写汇成一支澎湃奔涌的力量——在沪的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率先创作反映上海抗疫的一系列作品,结集成《第一时间》于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上海多位作家采写创作大量纪实文学作品,以充满感染力的文字呈现聚焦上海疫情防控的方方面面。这些作品切面不同、视角不同,却都以真挚的情感和感人至深的笔墨写出了抗疫过程中的点滴人生,既有凡人小事,也不乏人间大爱,获得了强烈社会反响。

4月10日,上海抗疫纪实文学创作研讨会举行,在聚焦何建明抗疫新作《第一时间》并总结创作经验的同时,进一步鼓励广大作家、特别是青年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进一步用文学记录和书写抗疫过程中涌现的动人事迹。

面对复杂疫情,作家应当以怎样的姿态介入?

因为疫情关系,何建明第一次在上海待了那么久。在这八十多天里,他从未停止思考——面对复杂的疫情现状时,作家应当以怎样的姿态介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介入生活,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判断客观现实,以什么样的情感去书写生活,这是每个作家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在这其中,作家必然面对着“芝麻”与“西瓜”的选择,对此,何建明没有一丝犹豫:“我喜欢挑西瓜。”

于他而言,危难的时刻,生活就将每个人与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时的“生活”,应当是人的自觉行动和本能行动,也需要勇气、需要价值、需要对于方式的选择。也就是说,主动的生活,才是最有效的生活。“‘疫情’是一个特殊的生活时段,虽然它可能是我们生命中一段很短暂的时光,但却能透视每个作家内心的光明与黑暗、自私与无私、道德与良知、参与与逃避,甚至还是考量你是否可以真正成为‘作家’的一面镜子。”

在上海停留的这段时间,何建明写了各类作品20余万字,也对这座城市有了更具体的、更感性和理性的了解与认识。为了写作《第一时间》,从文献资料收集到实地采访,他去了古北社区、花木街道、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海市疾控中心、同仁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浦东机场、援外物资上海基地等抗疫一线,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夜以继日地进行创作。据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陈徵介绍,《第一时间》中,何建明多角度、全方位记录了上海在保护这座国际大都市和2400多万人民生命,以及支援武汉、严控疫情输入等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并就应对疫情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深入综合的梳理和提炼。何建明表示,“上海值得我们去书写”,在他看来,疫情对于城市而言是一次大考验,“在这其中,上海在抗疫过程中涌现了无数人物、故事,展现了丰富的细节和经验,对此,上海作家大有可为。”

其实,从《浦东史诗》到《革命者》,再到《第一时间》,何建明已多次将目光投注于上海。在他看来,上海既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中国革命文学的诞生地,以及现当代中国文学的高峰地。而在百年后的今天,中国的文学应当还将在这块土地上再次呈现真正的高峰。

哪怕是最朴素的记录,也希望用真挚和诚意,让更多人知道他们

在何建明的创作过程中,上海市疾控中心综合处处长王彤既是他的采访对象,也为他联系和推荐了许多采访人物,其中包括收治上海首个新冠病例的医院院长、新冠定点医院领导、上海首支赴武汉医疗队领队、设立发热门诊的医院、市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等。经历过非典、H1N1、H7N9防控和汶川地震、东南亚海啸救灾等情况的王彤深感防控重大传染病的使命巨大,任务艰巨,他认为:“采写抗击新冠肺炎的报告文学,记录这段历史,探寻上海这座城市、上海市民在面对史无前例的疫情时所爆发出来的顽强而巨大的力量,特别有价值。”

身为青年作家,许丽莉的另一个日常身份是上海曙光医院的医护人员。此次疫情中,她以万字报告文学《“战地”日记》,带来了医院六名护士两个月间驰援武汉抗疫一线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心理状态。身处危重症医疗团队的他们,所面对的正是疫情的“震中”,而许丽莉的采写和整理,则还原了他们的真实感受。“这个时代交给了他们这样的使命,也向我交付了使命,就是发挥写作特长,把他们的事迹和精神记录下来。”许丽莉说:“哪怕是最朴素的记录,我也希望用我的真挚和诚意,让更多人知道他们,让我们的后辈们知道,庚子年有过这样一件事、有过这样一群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记录,作为医疗系统的作者,责无旁贷。”

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她每天坚持记录,不断采写和修改,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写作体验,担心、思念、心疼、崇敬等情感交织在笔下。谈起自己的写作,她的话语间流淌的更多是对“战友”的理解、感动和诚挚敬意。“我愈发感受到青年一代的脊梁和精神,跟随他们的快乐和悲伤,我亦悲欣交集。因为有爱有牵挂,他们才会担心落泪,同时也会更加勇敢无畏。”在她眼中,虽有人说“近处无风景,身边无伟人”,但并不妨碍“时势造英雄”,平凡的人在时代呼唤的时候,不负所学、以己所长、挺身而出,这就是“英雄”。“一个人就是一道风景,集聚在一起,就构成了这个时代的画卷。”

继续推进抗疫主题书写,凝聚上海纪实文学写作力量

据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伟介绍,自2月6日起,隶属于上海作协的电子刊物《上海纪实》就在微信公号持续推出防控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专辑,至今已推出近三十篇抗疫主题作品。这些作品的题材涉及上海抗疫的多个方面,包括支援武汉的一线医务人员的感人事迹、本地医疗和防疫人员艰苦努力、关口和社区工作人员的执着坚守、志愿者和普通劳动者的热情奉献、传统医疗对抗疫的特殊作用,等等。其中许多作品选取了更为贴近人心的普通人为关注对象,从看似平凡的小事入手,展现抗疫过程中涌现出的“凡人不凡”的精神境界。这批作品在微信公号的推送,引起了强烈社会反响,“把这些作品集纳在一起,确实也能‘窥一斑而见全豹’,了解到上海在此次抗疫中的特殊贡献。”王伟表示。

从春节假期开始,工作部署与创作就已紧锣密鼓地进行。在前期以能够快速反应的诗歌为重点,动员广大作家、诗人和文学爱好者进行创作的同时,上海市作协持续推进着纪实文学方面的采写进程。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作协进一步加强了总体策划,并召集一批作者进行研究讨论,将继续深入推进抗疫主题的相关写作,凝聚和锻炼上海的纪实文学写作的力量。

“纪实文学创作,正在逐渐成为我们组织重大主题创作、推动上海文学创作全面繁荣的一个重要方面。”王伟表示。近年来,通过“红色起点”“红色足迹”的创作项目,以及围绕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等的创作部署,上海涌现了一批较好的、弥补空缺的作品。组织重大主题创作,为上海纪实文学弥补创作短板、培养创作力量、组建创作队伍,提供了很好的机会。2020年起,《收获》杂志也将在长篇专号上增强对于纪实文学的关注力度,陆续推出更多面向社会现实、优秀的纪实文学作品。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