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思南”已不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是打造成了具有时代特色和海派底蕴的文化品牌。图为思南书局·诗歌店。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又是一年世界读书日,阅读铺就城市文化生活的底色。如今,大大小小读书会遍布申城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也为上海全民阅读的书香版图注入勃勃生机。
梧桐掩映下的思南读书会,六年多来337期活动迎来近1200位作家学者,吸引逾五万人共赴文学饕餮盛宴;北外滩建投书局近年策划“上海史”“走进江南”系列读书会,变身人文课堂;新华传媒与上海社科院出版社联手打造“上海·故事读书会”聚焦海派文化……虽然疫情为线下读书会按下了暂停键,但沪上一批品牌读书会无不探索线上创新模式,汇聚“云端”与读者重逢,重塑城市生活的美好日常。
“思南矩阵”,上海读书会书房群落效应的生动缩影
作为从上海黄浦区老洋房里“生长”出来的海派地标,走过六年的思南读书会以人文精神赋能建筑空间,惊艳了时光,也见证了城市书香生态的激活升级。◆下转第五版(上接第一版)眼下,一公里长的“书香思南人文中轴”不断拓宽,思南这处物理空间已转化为精神空间,成为上海书展在文化气脉上的重要延长线。
说起思南读书会的雏形和缘起,当时思南公馆承办了部分国际文学周活动,但一年365天,“文学周”以外的日子怎么办?能不能策划一个常态、开放、免费的读书会?这个点子迅速获得各方认同,思南读书会品牌就此诞生。思南路上的这片梧桐树影,在无数海内外文学名家和读者心中留下美好记忆——英国作家大卫·米切尔将自己在这里的经历,写进了长篇小说《骨钟》;有青年学生在父亲陪护下特地从外地赶来;有将思南读书会视作大学课堂的退休老人,组建“思南一家人”微信群交流读书心得……
如今,“思南”已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是打造成了具有时代特色和海派底蕴的文化品牌。“文化思南”这张上海的“新名片”,衍生出了《思南文学选刊》、思南书局快闪店、思南书局实体店、思南书局·诗歌店、思南赏艺会、思南美学课等一系列“思南矩阵IP”。恰逢世界读书日,系列策划和线上读书会也应运而生——思南书局推出“语词的帆”诗歌主题展;诗歌店上线“思南经典诵读会”线上版……读书会主办方邀请读者在微博、小红书、豆瓣等多个线上平台“晒出”阅读量,形成视频后将在哔哩哔哩发布。
从思南读书会出发,几乎沪上大多数出版社、实体书店都在探索打造拥有自身品牌的读书会,或是借助影响力大的平台策划阅读推广,一批读书会以市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将阅读的“神经末梢”探至街头巷尾。
从泛读到精读,读书会引领品质阅读驶向“深水区”
越来越多读书会策划人也意识到,持续稳定地输出高质量内容,并不容易。从“刷存在感”升级到“拥有辨识度”,读书会不光是吆喝推销某本新书或“大杂烩”,还需花心思考量活动主题与自身定位的匹配度,以个性化解读满足不同层次读者,引领品质阅读驶向“深水区”。不少读书会正着力深耕细分领域、打磨出鲜明辨识度。以学习读书会、陆家嘴读书会、行知读书会、长三角读书会等为例,它们无不依托雄厚出版资源,聚焦红色文化、海派文化、长三角一体化等主题展开交流,就像市民身边的文化管家。除了推荐书单,学习读书会·陆家嘴读书会还策划了系列线上“深度讲堂”,比如推出“庆祝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特别策划”线上活动,邀请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的郭继、黄金平,原上海历史博物馆馆长张岚等嘉宾共话浦东,集结来自文艺界、理论界、高校的智慧成果,为读者分享“浦东30年,我们记住什么”“百年上海与新秀浦东”等主题讲座,陆续在多个互联网平台同步播出。
“以往一场线下读书会最多容纳百人,但线上直播拓宽了受众面,也对读书会的形式和内容整合提出了更高要求。”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为松告诉记者,除了书本身,读书会还要持续输出优质精神食粮和阅读体验,站在文化高度为读者提供科学的知识体系供给。
如今,更多读书会跳出了“连锁复制”模式,而是在持续经营中形成各具辨识度的定位,拥有了不同年龄、职业背景的细分读者群。如望道讲读会主打哲学社科,以名著名家及重大事件纪念为基本点,推荐学界关注、中外公认的权威著作;上海师范大学的光启读书会则希望通过读书会平台带动高校学子与知名学者互动,同时吸引学者签约出版著作,让读书会成为学术知识的生产者、引领者。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阚宁辉认为,成熟的爱书人,不为一时潮流所左右;而一个有主心骨的读书会,有助于培育出更多有主见、品位较高的读者。“有着对人文、内容和价值的判断体系,肩负起社会文化担当,是一个优质读书会最了不起的特质。”他说。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