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重返生命本源,寻求诗意栖居

2020-04-27 10:10:44 中国作家网 

重返生命本源,寻求诗意栖居

在人们终将逾越疫情寒冬、迎接明媚春光的四月里,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前所未有的紧迫姿态被推至世人眼前之时,作家张炜的长篇纪实作品《我的原野盛宴》因其丰富深厚的文学性以及意义深远的社会性而备受关注。4月18日,由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山东师范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承办的《我的原野盛宴》网络研讨会如期举行。孙书文、李掖平、刘玉栋、赵月斌、张丽军、刘大先、杨位俭、马兵、刘春勇、丛新强、顾广梅、张涛、刘永春、崔庆蕾、路翠江、陈夫龙、史建国、张凡、赵坤等来自全国各地20余位作家、批评家在网络云端参与了这场别开生面的研讨会。会议由山东师大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主任顾广梅主持。

与会专家从主题、文体、意象等多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地阐释,并试图将其置于文学史视野中,审视作品及作家创作的突破与贡献。评论家们谈到,张炜以其灵敏的文学触觉反思当下“自然与爱”这一深切命题。自然以其博大的胸怀滋养万物,以其智慧丰盈着人的精神。这是一部博爱与温暖的原野礼赞,一首宽容与仁慈的生命赞歌。亲人之爱、朋友之爱、自然之爱充溢于“我”的成长之路,也向每一位读者传递着温暖。这些作品除了对动植物的大量描写,以及对自然化人物形象的塑造之外,还重塑了“原野”这一意象。张炜带着对生命的热爱,以独特的美感结构,用纯净的汉语文字书写着他眼中的世界。

孙书文围绕对张炜创作生涯的回溯概括出其“思想者,语言大师,技艺探险者”三重鲜明形象,他指出,张炜始终向着灵魂深处诘问与进发,营造“活泼如生命,坚硬如顽石,有形无形,有声无声”通达四方的语言,追求“主义”的荟萃与技法的驳杂。李掖平从文学史的大视野出发,以优美生动的语调热情诠释了张炜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所无法忽略的种种前瞻性。她认为在疫情肆虐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今天,《我的原野盛宴》的推出是文学界兼具意味与意义的重要一笔,作品拥有激励人类思考与重新前行的巨大力量,饱含悲悯之情,所有自然物都闪烁着文学精灵的光芒,引发与会专家们的共鸣。

非虚构长篇《我的原野盛宴》书写着阔大的生命背景,揭示了旷达的生命向度。刘玉栋从文学创作角度切入文本,以作家之共情贴近张炜,以虔诚的姿态走进这场“原野盛宴”。他围绕作品标题“我”“原野”“盛宴”三个词语进行阐释,指出“我”讲述童年生活和感受的主体性;“原野”隐喻着无比发达的根性,喻指生命和谐;“盛宴”则呈现出真实的记忆。他以点带面展示张炜的创作奥秘,并指出作品中博爱勤劳、善良智慧“老人”形象的独特意义。

作为一部书写成长的非虚构作品,《我的原野盛宴》从儿童视角切入,展现广阔丰美的野性世界,还原纯粹本真的生命原初颜色。杨位俭认为其在成长书写意义上进行本质性言说,具有打动人心的共通层面,特别是与鲁迅笔下的“百草园”、萧红笔下的“后花园”相比,作品后半部分的翻转具有不可回避的现代性。

将《我的原野盛宴》置于文学史中,从更为深广的角度解读这部作品成为讨论的另一热点。如果将这部小说置于乡土文学的发展脉络之中,则见其对于原有乡土文学一味书写苦难、揭示黑暗的反拨,稍显周作人、沈从文一脉的创作姿态。史建国从比较视野出发,认为这部作品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海蒂》一样,以童年勾连起主人公曲折成长之路,并诉说原野、自然对孩童健康成长的独特意义。

除却作品的内部剖析,作者张炜近年来在创作上的突破亦值得细究。马兵在肯定“博物”特点后,提出“原张炜”这一概念,用以指称张炜的童年时期或者半岛时期,并强调儿童时期对作家创作的深远影响。这一观点引发在场批评家的讨论与共鸣,并延伸至童年学、哲学、叙事学等多个方位。张涛认为“回忆就是一种想象力”,张炜通过自然万物对精神的重塑,书写童年生活以对自我进行重新建构,指出这是一次作家本人在寻找自我与建构自我的过程。

在对张炜新作表示肯定的同时,与会专家学者也表达了对张炜未来创作的更多期待。刘春勇认为人、自然万物之间仅仅“和解”的状态是不够的,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残忍严酷的社会现实也是切实存在的。和谐是一种动态过程的展现,这也恰似刘大先所希冀的,理想的状态正是以“正-反-合”的方式勘探出一条试图重新回到文学“最初的单纯”的道路。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