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黄济人,曾任四川省作协副主席、重庆市作协主席。
黄济人著作。
作家小档
黄济人,1947年出生,重庆人。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四川省作协副主席、重庆市作协主席,现为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重庆市作协名誉主席。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长篇小说《崩溃》《哀军》《重庆谈判》等,主要作品收录《黄济人文集》(五卷),有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决战之后》《重庆谈判》《旭日惊雷》。
山水相连,文化相通,同处四川盆地的成渝两地不仅在文化上如骨肉难离,在现实人伦中,两地亦远比沾亲带故来得亲近。可以说,在两地不少人的一生中,都有过重要的“成都时光”或者“重庆时刻”,两相交错,成就了自己独特的生命经验。如此而言,作家黄济人便是其中一个显例。
1960年,13岁的黄济人,随家人从南京溯江而上回到祖籍地重庆江津。在江津读完中学的黄济人,随着时代的大潮,来到川南小县威远插队,在此度过一段令他难忘的青春岁月。高考恢复后,黄济人考入四川内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在大学里,他爱上了文学,并逐步走上了写作的道路。1980年代,因为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让黄济人成为全国知名的作家。其后,他曾连续两届担任四川省作协副主席。1997年重庆直辖后,他担任过重庆市作协主席。
“我们靠同一种文化生活,用同一种方言写作。”回首人生路,黄济人语带深情地说,川渝文学不可能因为行政区划而分开。
桑梓地:我父亲的家乡,我的根
在讲述黄济人的川渝情之前,不妨来看看他的一位江津前辈——“联圣”钟云舫的小故事。
清代,走出于重庆府江津县的秀才钟云舫,冠有“巴蜀才子”之谓。生于江津,长于江津,逝于江津的钟云舫,成名却在成都:他最为经典的几副楹联作品俱是在成都创作的,其中包括中华楹联史上堪称经典之一的210字的长联《锦城江楼联》,以及光耀古今的1612字的“天下第一长联”《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
作为重庆江津人,黄济人13岁时才踏上故土。时年,黄父从部队回到江津政协工作。从南京溯江而上来到重庆,地理样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黄济人对重庆并不感到陌生。“我父亲在南京也是讲重庆话。这是我父亲的家乡,我的根。”而作为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黄济人也见证了四川、重庆的每一个重要发展节点,近距离见证了历史。可以说,不管是写作,还是从政,在黄济人的人生中,四川与重庆,相互交织,难分彼此。
文学路:笔下“将军”轰动海内外
黄济人的父亲黄剑夫,早年投军,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期步科。抗战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1师参谋主任,参加过淞沪会战。身为原国民党将领儿子的黄济人,被杜聿明、黄维、沈醉等视为子侄,因而得天独厚地进入了特殊历史题材的写作领域,其长篇报告文学《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被称为“真实人性史”的作品,出版后轰动海内外,黄济人遂成为文坛瞩目的焦点。
30多年过去了,这部作品依然深有影响力。2020年4月,央视四套播出的5集纪录片《特赦1959》,曾引起极大关注。5集纪录片分别为《被俘》《顽抗》《改造》《释放》和《新生》,让观众了解了从1959年开始,部分国民党高级战犯被分批特赦的历史。黄济人也因曾写过《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接受采访出现在纪录片中。
继《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之后,黄济人还写出《崩溃》《哀军》《重庆谈判》《我不敢画出自己的眼睛》等同类历史题材作品,不少还被改编成电影。如果说“将军”题材作品是黄济人以重庆为根据地,在历史中纵向探索,那么他以三峡库区移民外迁为题材所写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命运的迁徙》,就是在地理空间的横向,对普通民众命运的关切。
川渝情:文学不会因直辖而两分
2020年春天,73岁的黄济人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讲述他的经历、见证重庆成都种种交融往事,语带深情。他首先回忆起,重庆直辖后,市作协的首届换届会。“马识途先生专门来到重庆参会并表达祝贺。他说了一段话,我记忆深刻,‘行政区划可以把天空分开,把土地划割,把流水截断,但是文学不会因为行政区划而分开。’我认为这句话道出了四川和重庆两地作家不可分离的本质。我们靠同一种文化生活,用同一种方言写作。这些话,我们很多重庆作家一直铭记在心,难以忘怀。”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