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与“瘟疫”“医疗”相关的图书作品近一段时间销量猛增。阅读,是为了寻找答案;而历史拥有深厚的力量。如何放宽视野,从历史的角度来思考现实,又从现实的观察来进一步思考历史,这是人类文明之所以发展的原因。
“疫病与社会”成近期阅读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在21世纪再次感受到流行性疾病的威胁。受此公共事件的影响,与“瘟疫”“医疗”相关的图书作品持续受关注,销量激增。
如,据京东图书3月数据显示,《鼠疫》《血疫》《瘟疫与人》《病毒来袭:如何应对下一场流行病的暴发》,销量是去年同期的四五百倍。《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销量是去年同期300多倍。《荒诞医学史》《众病之王:癌症传》《逼近的瘟疫》《黑死病:大灾难、大死亡与大萧条(1348~1349)》《死亡地图:伦敦瘟疫如何重塑今天的城市和世界》《基因传:众生之源》《自私的基因》等书销量,也都有几十倍的提升,就连诺贝尔文学奖作家马尔克斯的爱情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其销量是去年同期的70倍左右;《众病之王:癌症传》《逼近的瘟疫》销量是去年同期的51倍。抗疫类图书中,销售最好的是广东科技出版社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
记者同时从上海译文出版社获悉,从1月20日至5月15日,在近4个月的时间里,该社常销书、法国作家加缪的《鼠疫》累计销售逾12.3万册(2019年全年销量为2.08万册),“译文纪实”系列《血疫:埃博拉的故事》(2016年3月版)累计销售逾5.7万册(2019年全年销量为2.94万册),《美国病》(2019年11月版)累计销售逾1.18万册,常销书《枪炮、病菌与钢铁》(2016年版)累计销售逾17.7万册(2019年全年销售18.8万册)。
另外,讲述1918年大流感的新书《1918年之疫:被流感改变的世界》(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年3月版),已经发行4万册。虽然从学界来说,医疗社会史是目前新兴、热门的研究领域;但很多人对这本书的讨论,让自觉关注点颇为小众的该书责任编辑林凡凡意外体会了一把“畅销书”编辑的感觉。这本书收录于其策划的“医疗与社会”系列,前一本是《爱来癌去:他们口中的疾病与新生》(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12月版)。之所以决定引进,还要追溯到2018年,她在看到海外推出诸多关于百年前大流感的相关著作后,认为这样的历史大事件需要普及,需要让更多的中国读者知道。最终在诸多作品中选择了英国史家凯瑟琳·阿诺德的作品,也是因为《1918年之疫》一书以白描的方式展示了笼罩在流感阴霾之下的众生。人们往往容易遗忘那些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普通人,但作者在充分研究那个时期原始档案的基础上,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
从历史的字里行间能读出什么
传染病在人类历史变迁和文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甚至深刻改变世界走向。比如1870年普法战争之际,天花病毒使2万法军丧失作战能力,战争胜负改变于朝夕之间。而欧洲人在征服美洲的过程中,也和美洲大陆进行过疾病的交换。欧洲人把“旧大陆”的天花带到美洲,美洲人把他们的梅毒疾病传给“旧大陆”。19世纪的前20年全球爆发的霍乱流行也给历史带来深刻影响。历史上的许多大人物也经历过瘟疫,如在1665年英国发生伦敦瘟疫,牛顿从剑桥三一学院回到家乡躲避瘟疫,他一生的重要成就便是在家乡闭门不出的2年里初露端倪。意大利作家薄伽丘以席卷欧洲的“黑死病”为背景,写出了短篇小说集《十日谈》。再将眼光放到今天,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无论是从疾病的角度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或医疗社会史,还是寻找作家在经典小说中的隐喻,读者都迫切希望从书中寻求对现实问题的启示。
南开大学教授余新忠所著《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一书是我国第一部疾病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专著,曾在2003年出版,后在2013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重版推出。首版时,因“非典”爆发,这部著作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促动学界和社会对疾病、医疗以及其历史的关注和投入。据他自述,他开展中国疾病医疗社会史研究最初乃至持久的动力之一,便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荣誉教授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
这部出版于1976年的作品,在疾病医疗史、生态环境史和全球史领域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威廉·麦克尼尔从疫病史的角度,以编年的手法,从史前时代写至上世纪前半叶,探讨传染病如何肆虐欧洲、亚洲、非洲等文明发源地,而这些疾病又如何塑造不同文明的特色。
余新忠通过对疫病史的研究,以及结合对疫情的观察和思考,他深深地感到历史之下没有新鲜事。“我们今天的认知往往都过于拥有现代性的骄傲。我们只看到历史海平面之上的一种精彩,而不去思考和观察立在海平面之下的雄厚的力量。全球化的时代,需要我们有和谐双赢、共生共存这样的理念,但我们看到的是民粹主义、与邻为壑的行为非常多,甚至有很多是在疾病污名化之下的偏见和歧视。我们应该克服人类本位主义,应该思考如何和致病微生物、自然更加和谐地相处,这需要我们重构和提高适应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秩序。”
也正如作家邱华栋在读《鼠疫》时一直思考的,“鼠疫”是人类过去曾经面对、现在正在经历,甚至将来仍无法幸免的各种灾难考验的总象征。我们要反问自己,是否能排除内心的恐惧,携手渡过艰难的时刻,用耐心和毅力战胜灾难。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