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让阅读变得生动起来

2020-05-28 10:24:13 兰州日报 

让阅读变得生动起来

徐晋林

让阅读变得生动起来

徐晋林为外国青年导演讲解手工书《敦煌古韵》

让阅读变得生动起来

徐晋林原创手工书《感通敦煌》

让阅读变得生动起来

徐晋林作品《兰花花》

徐晋林,1962年出生于陕西省宝鸡市,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现在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读者晋林工作室从事出版创新工作。编审、教授、记者。兰州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学生海外实践导师。《团结报》驻甘肃记者站站长。甘肃省出版协会装帧设计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甘肃省出版专业高级职务评委会委员,兰州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兰州设计师协会荣誉会长,甘肃省科普作家协会科普美术、科普新闻创作委员会主任。作品《玩皮影》荣获第七届中华印制大奖金奖、《兰花花》荣获第二十八届香港印制大奖冠军奖、《千手观音》荣获第69届美国印制大奖的新颖图书奖、《敦煌古韵》荣获第69届美国印制大奖装饰工艺奖。

书是我们浸润灵魂的营养品,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会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书籍,在我们固定的思维里,书都是用来“读”的,难道还有其他的方法“读”书吗?近日,记者采访到的文化名人徐晋林,就是要颠覆我们对书固有的印象,告诉我们书除了“读”之外,还有更多让人惊喜的“体验方式”。

徐晋林生于陕西宝鸡,三秦大地的沃土给了他醇厚的性格和执着的精神。改革开放初期,他考上了著名的艺术学府——西安美术学院,在那里除了系统地学习美术知识外,他对音乐的喜爱更是达到了痴迷的状态,经常去西安音乐学院听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是国外音乐家的演出。“我很热爱艺术,尤其喜欢买音乐艺术类的书籍,我们那时候出版物很少,买一本书也要三毛五毛的,我为了多买一本书,经常要节衣缩食,但在我看来,饭可以不吃,但喜欢的书不能不买。”记者看到徐晋林的工作室中,到现在还珍藏着很多本他在大学时期收藏的书籍。徐晋林说:“音乐和美术都是相同的,但令我没想到的是,年轻时无意中培养的艺术素养,对后来从事出版工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上学的时候很多人可能觉得我看了很多‘无用’之书,但是正是这种所谓的‘无用之用’在日后起了大用处,所以我觉得有些东西是难以用语言去表达,所谓‘大美无形、大音希声’,这是需要用心去触摸和感受的。”

上学时,徐晋林为了书废寝忘食,毕业后的徐晋林更是与书结下不解之缘。1988年,徐晋林来到甘肃人民出版社从事书籍设计工作,之后还在甘肃科技出版社《飞碟探索》编辑部从事美术编辑工作。

进入21世纪,人们的阅读方式越来越多元和碎片化,选择用一刀一凿的方式去镌刻一本书的生命,看似是个耗时费力的“苦差事”,那么是什么原因激发了徐晋林想要做手工书的愿望呢?徐晋林回忆:“说起来是十五六年前的事了,有一天我在天水路的一个家居卖场见到了一本手工毛边笔记本,是用仿牛皮捆扎成一卷的,在翻看它的时候让我产生了强烈的手工制书的灵感,从小就喜欢书,长大了又一直与做书为伴,为何不把书制作成一个艺术品或者收藏品呢?”徐晋林是个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的人,于是他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将这个想法付诸行动中,慢慢尝试制作手工书。

通过多年书籍出版的经验,2014年,读者出版集团成立了徐晋林的工作室。到目前为止,他亲手制作的手工书达数十种,受到读者的青睐,在国内外引起了广大反响。“工作室成立起来以后,我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手工书的创作和研发当中了。我的手工书,总会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动起手来,与书互动,在互动过程中不断产生着新的视觉变化,使读者在触摸中观赏、在体会中阅读,从而让阅读变得生动起来。”徐晋林说。

在读者晋林工作室琳琅满目的手工书中,徐晋林着重介绍了一本上过央视《新闻联播》的书——《敦煌的故事》。他说:“《敦煌的故事》这本书非常受读者欢迎,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再版了三次,它的封面是独特的沙漏造型,巧妙地将沙与景融在一起,营造了隔而不离的空间效果,以此来塑造时空的流动之美。上下翻转书,便有细沙在沙漏里不绝如缕地流下,沙粒簇拥下的敦煌莫高窟、月牙泉的画面似乎真真切切被激活了。这本书给人的感觉,仿佛穿越时光的沙漏去游历敦煌数千年的历史变迁,赏析敦煌大地丰富多彩的文化篇章。”

徐晋林说:“做了这么多手工书,我认为我们手工书的特点是三个‘动手’,一是研发的时候需要我们自己动手做结构,就是要把它制作出来;二是在转换产品的时候,需要印刷企业放弃流水线的作业,用手工制作;第三就是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需要动起手来,参与到阅读的体验过程中。所以我的手工书不是静态阅读,它是一种动态体验式的阅读。”

记者发现,在徐晋林制作的众多手工书中,几乎都加入了藏书票这个重要的文化元素,且这些藏书票都是他亲手雕版后手工印制的。徐晋林说:“藏书票发端于十五世纪中叶的德国,那时的书籍还是奢侈品,只有贵族才能拥有藏书,并享受书籍带来的文化盛宴。但有时也会碰上借书不还的情况,让书的拥有者痛失爱书。当时的藏家就通过雕版印制了精美的藏书票,每张藏书票都浓缩了藏家的个性和审美,让藏书也有了独一无二的标签。新文化运动期间,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文化人士将藏书票引入中国,在当时的文化人中流行了收藏和拥有藏书票的热潮……特别是近些年,藏书票又慢慢回暖起来,我也亲自雕版制作藏书票,而且把藏书票艺术植入到我们的手工书当中,增加书籍的艺术附加值和文化传播力。”

“虽然藏书票起源于德国,但我认为这个文化基因是我们中国的,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金刚经》就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从公元868年(唐咸通九年)到十五世纪中叶,比德国要早好几百年。而雕版印刷无疑是藏书票的源流,古老东方文化和西方文明在这一刻交融。所以说我们的老祖宗有那么灿烂的文明,应该赋予我们坚定地文化自信和底气。”徐晋林说道。

一部手工书不只是简单的手工艺术品,其中更蕴含了作者对传统的思考,对文化的传承。我们就是通过手工制书的方式来传递文化。徐晋林的工作室每年都会有大批的外国学生和国际友人前来学习交流,借着这样的机会,徐晋林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了国外。徐晋林说:“我们应该有一种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有的外国学生来我这里学习时,想要做他们自己民族的题材,但我让他们既来之则安之,先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怎么喝茶,怎样拿筷子、怎么包饺子等,让他们先了解从日常生活中了解中国文化,通过学习,把中国文化注入手工书的创作当中。”

当翻阅徐晋林的手工书时,其精美和巧妙程度让人叹为观止,由此也可以想象到一本手工书倾注了多少他和团队的心血。徐晋林介绍,他和他的工作人员从书籍的选题策划、结

构材料、阅读方式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将传统文化、手工技艺与新媒体三者进行融合,使每本书籍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呈现最大化。让读书从单纯阅读到与读者一起互动、分享体验上来,使读者在阅读、触摸、观赏时获得悦读享受,把静态阅读变为读者参与式的动态阅读,让读者沉浸在阅读的快乐中。“创作一本手工书的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如何去做,做成什么样子,怎样去呈现,如何能带给读者更多地阅读体验,让他们能够静下心来去读这本书,这都是我们要考虑并整合的问题。”徐晋林说。

徐晋林的众多手工书都把甘肃本土文化结合得非常完美。他说:“我们在甘肃做文化、创意是非常幸福的,因为甘肃有着绚丽的敦煌文化、多彩的民族文化、厚重的民间文化,这都是甘肃文化的瑰宝,也是甘肃文创人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我的工作室在文化创新和传承中深挖这些元素,将最经典、最有特色的甘肃文化通过带着书香的方式传递,让更多读者来通过文化寻找认同感,建立文化自信。”近期,徐晋林仍然紧锣密鼓地制作着最新的手工书,其中一本是——《铁桥》。他说:“我在兰州工作三十多年了,还没有制作过一本跟兰州有关的手工书,所以要弥补这个遗憾。这本书我邀请了作家弋舟来写文字,我来做创意,我想把百年铁桥这个文化元素引入到我的手工书中,以多元立体的方式将兰州的故事娓娓道来。”

在现代新媒体冲击的形势下,传统纸质书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难。面对这一挑战,徐晋林说:“我认为出版工作最大的使命感就是要做文化的传播者。如果一个出版者出版的书没有人去阅读,就不会形成文化的有效传播。所以我觉得,创新、多元、精美,满足读者个性需求的纸质书籍,是未来出版的可持续之路。我们通过手工制书来增加读者的体验感和参与感,让读者在翻阅书籍时不仅能获得知识,还能享受‘读’书的乐趣。所以我们制作手工书,就是通过手中的温度传递文化,拉近读者与书的距离,让文化的传播更有力量!”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