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民新村农家书屋,蔬菜种植户利用下午农闲时间来“充电”。
初夏的河西走廊,微风徐徐,祁连雪山和沙漠绿洲相映成辉。崭新的房屋、宽敞的水泥硬化路、整洁的院落、村民们脸上幸福的笑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近日随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采访团走进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一片祥和安乐的景象呈现在眼前。“读书成就梦想,知识照亮人生”点缀着村里党群服务中心一楼的农家书屋,2500多册分门别类摆放的图书,为这座移民新村增添了浓浓书香。
然而,谁也不会想到,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戈壁滩。2017年4月,富民新村在这里开工建设。一年多以后,原先居住在古浪县南部高深山区干城、横梁、新堡等8个乡镇的4500多人举家陆续搬迁至此。为了使群众“搬得来、留得住、能致富”,当地走出了一条高深山区贫困群众易地搬迁脱贫致富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搬迁群众在这里尝到甜头
日光温室种植讲求的是精耕细作,而搬迁群众祖祖辈辈习惯了粗放式传统农业生产。当地不仅通过农业科技人员手把手地教,还加大村里的农家书屋宣传推广力度,很多移民群众走进农家书屋自学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今年56岁的富民新村村民何振田就在这里尝到了甜头。
“去年夏天,我尝试在日光温室种西红柿,纯收入就有2万多元。今年倒茬种的是西瓜,现在已经卖完了,虽受疫情影响,收入也有七八千元。”何振田告诉记者,“由于之前从来没有尝试过日光温室种植,担心种不好,我就到村里的农家书屋自学,学会了怎么种植、施肥、浇水,再加上农业科技人员的现场技术指导,现在已经很熟悉了。”
搬迁到这里前,何振田世世代代生活在古浪县干城乡大鱼村,广种薄收,靠天吃饭。“虽说名叫大鱼村,却和水没有一点关系。相反,家里50多亩耕地全部是山旱地,收入最高的一年不足2万元。”谈及以前的生活,何振田倒起了苦水。2018年岁末,他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举家搬迁到黄花滩富民新村。而今,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现在两个大棚都种的辣椒,一季下来有1万元左右的纯收入。比起以前的生活,真的是好多了。”在富民新村农家书屋,从干城乡干城村搬迁到此的康君周乐呵呵地说,“能有这么大的变化,农家书屋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现在,农闲时节只要有空,我都会来这里找一些蔬菜栽培、病虫害防治方面的书,坐下来看一看。”
移民新村更添文化新景象
古浪县委宣传部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农家书屋建设的不断深入,古浪县农村阅读资源匮乏的现状得到明显改善,文化生态明显好转。很多农民在这里学到了脱贫致富的本领和技能,命运因此发生逆转。不仅如此,一些农村群众还通过在农家书屋读书学习,掌握了许多生活中的小常识、小窍门,小日子也过得更加多姿多彩。
为提高农家书屋的服务效能和使用效率,富民新村农家书屋有着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富民新村农家书屋管理员何华基说:“书屋每天早上8点半对群众开放,下午6点关门,提供免费借阅服务。村民们有空时喜欢来书屋学习科技知识,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展现了移民新村的新风貌、新景象。”
武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梁朝阳说,近年来,武威市把农家书屋建设作为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的重要举措,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抓推进、提效能,极大丰富了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保障农民文化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将加强农家书屋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全力推进农家书屋提质增效,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和覆盖面,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