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一位年轻作家问他,怎样区分散文与诗歌和小说?
他轻松地回答:打比方说,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一个人被从大地弹射到月亮上就是诗歌。
这样的描述很生动,容易让人记住。
“在艺术中,深刻的都不是制造出来的。散文,就是写那些平常生活中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使劲,不刻意,不矫情,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冯骥才说,散文好像天上的云,不知由何而来,不知何时生成。你的生活,你的心,如同澄澈的蓝天。你一仰头,呵呵,一些散文片断仿佛片片白云,已然浮现出来了,“它不像小说和诗歌。小说是想出来的,诗歌是蹦出来的;小说是大脑紧张劳动的结果,诗歌却好似根本没用大脑,那些千古绝句,都如同天外来客,不期而至地撞上心头。”
冯骥才从事文学写作之前是专业画家,绘画的感觉出色,而他对音乐的感受也很棒。
他的散文《秋天的音乐》中写道:
你每次上路出远门千万别忘记带上音乐,只要耳朵里有音乐,你一路上对景物的感受就全然变了。这是真正知友心神相融的交谈……河湾、山脚、烟光、云影、一草一木,所有细节都浓浓浸透你随同音乐而流动的情感,甚至它一切都在为你变形,一幅幅不断变换地呈现出你心灵深处的画面。它使你一下子看到了久藏心底那些不具体、不成形或被时间湮没了的影像。于是你更深深坠入被感动的漩涡里,享受这画面、音乐和自己灵魂三者融为一体的特殊感受……
“其实我能干许多种事,干得都不错。干这些事时我都轻松快活,如果我挑一样干,保管能成行家里手。所以我说,我写作并非自愿,而是出于无奈。”冯骥才说,心里消化不了的东西必须释放出来才得以安宁。我头一次尝到写作时全部身心颤动、抖动、冲动时的快感,感受到写作是一种自我震撼,发现只有写作的方式才最适合自己的内心要求。我想,这大概就是我写作生涯的开始。写作不开端于一部什么处女作,什么成功,甚至什么“一鸣惊人”,而开端于自己被幽闭、被困扰、被抑制的内心的出路。有如钻出笼的鸟儿的无限畅快,有如奔泻的江水的无比酣畅。
他说:“就这样,我感受到了写作的真谛,以及它无比神圣的意义。写作来自于沉重的心,写作是心的出路。”
他还说:现在,有时我也会问自己,什么时候搁笔不再写了?我想,除非我的心平静了。它只要还有一点点不安,就非写不可。
作为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以小说和散文闻名于世,至今已有各种版本的作品150多种。但他被更多的人熟知,是因为他的民间艺术抢救工作者的身份。
2003年开始,他发起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普查工作,他和他的志愿者们的努力已有了成果,一大批抢救出来的图文资料已经出版,还有更多的音像资料也正在整理,无论对国家对民族,这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2009年,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中心,存录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田野普查中所获得的数百万字的文字资料、几十万张图片资料、几千小时的录音资料和上千小时的影像资料。
他说,我们不能笑呵呵地看着民间文化从我们眼皮底下消失。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