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枯、黝黑的手背,布满了一道道裂痕的手心,这是一双握惯了锄头的普通农民的手。然而,同样也是这双手,多年来笔耕不辍,将文学梦想倔强地生长在泥土之上。
这双手的主人名叫金立春,是庆阳市西峰区董志镇庄头村一名普通农民。2019年,他的作品荣获《中国乡村》杂志“金秋十月征文”二等奖,他本人也入选中国乡村作家人才库。今年4月,他又获得了中国“风范杯”最受读者喜爱文学作品奖,一度成为家乡的“风云人物”。
“我本农民,最爱笔耕,一手握锄,一手执笔”,这是对金立春最好的写照。因为家境贫寒,金立春在16岁时被迫辍学。但他不甘放弃理想,总在农活间隙自学功课,这样的举动常常招来父辈们的数落:“农村娃,认几个字,长大别人哄不了就行了……”
面对旁人的质疑和嘲讽,金立春反而更坚定了“要学出个名堂”的信念。靠在山里挖野生药材卖钱,年少的他,攒钱参加了人民日报社新闻函授班和鸭绿江文学函授学习班。通过刻苦的学习,他的思想逐步开阔,知识储备渐渐丰富。白天,金立春总是一边干活一边打腹稿,让思绪在人物、故事之间驰骋;夜晚,他挑灯写稿,将心中的文学种子一点点打磨成稿件。
作品写成后,他尝试着向《甘肃农民报》《少年文摘报》等报刊投稿,当看到自己写的“豆腐块”文章见报后,他激动地留下了热泪,也更加坚定了要通过写作来寻找自己的生活方向和人生目标。
1987年,21岁的金立春娶妻成家,之后几年内,两个孩子相继出生,加上长期患病的父亲治疗欠了一屁股债,让原本就贫寒的家庭更加窘迫。2013年,金立春一家被村里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被识别为贫困户,对要强的金立春来说,是一件“很难为情的事情”。不甘心戴上这顶“贫困帽”的金立春,按照和帮扶干部共同制定的脱贫计划,在务农、外出跑运输的同时,也搞起了养殖。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金立春家人均纯收入达3500多元,顺利脱贫,到2019年,人均纯收入已突破1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脱贫改变的不仅仅是金立春的物质生活条件,还给了他丰富的创作灵感和不竭的创作源泉。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也多次询问他创作过程中的困难,并找来多位专业人士为他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见,同时以驻村工作队牵头,邀请多名本土作家、诗人前来庄头村小河湾开展文化扶贫采风活动,为金立春提供了学习机会和磋商平台。
各方的支持,自身的努力,不断的激发着金立春充沛的创作激情,他用生动的笔触和深厚的人文情怀,深挖脱贫事迹,传播陇中人文。先后创作出《我为肉羊产业扶贫写首诗》《带走一箱庆阳苹果让果农把中国梦实现》等一首首鲜活生动、带有乡土味、充满正能量、歌颂家乡巨变的文学作品,2017年至2020年连续四年荣获地方和国家级有关奖项。接踵而至的荣誉,使一个庄稼汉30年追逐文学梦的别样故事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被乡亲们称为“文化人”“笔杆子”。
2020年5月初,在董志镇、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的齐心协力和大力支持下,金立春创作的《我在小河湾春风里等你》诗文精选集一书“出炉”。细细品读其中的每一篇诗歌、散文,皆是充满田野芬芳、草木本心和人生智慧的优美佳作,既可见扶贫工作者的鲜亮初心、艰辛努力,亦可感受到农民的奋斗、幸福和快乐,还有乡村的变迁、美丽和忧伤,以及对这片故土的热爱。
正如甘肃省文学院院长、甘肃省作协副主席高凯为金立春新书所作的序中写道:“养育诗人的土地是尊贵的,诗人眷顾的土地是迷人的。小河湾不小,她是一个诗人的臂弯,是父老乡亲托梦的摇篮。希望小河湾幸福的日子像作者的这些诗歌一样潺潺涌动。”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