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江苏青年文学批评论坛在南京召开

2020-06-29 15:29:55 “江苏文学”微信公众号 

2020年6月24日,由省作协主办的江苏年文学批评论坛在南京举行。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省作协主席范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汪兴国,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汪政,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高民,以及来自全省的27名青年批评家,省作协文学期刊和业务处室负责人等出席论坛。

江苏青年文学批评论坛在南京召开

论坛开幕式由汪兴国主持。他首先阐述了本次论坛的缘起和目的。从新时期到新世纪再到新时代,江苏省作协一直高度重视文学评论工作,关注青年批评家成长。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两次组织召开了全省青年文学评论工作者座谈会、江苏青年文学批评家研讨会,对厘清文学批评的时代要求和责任担当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来,省作协举办各类文学研讨活动60余场,并着力加强文学评论的整体研究和成果转化,还通过组织文学评论类评奖、建立“江苏当代文学研究基地”等措施,鼓励青年文学批评人才的成长。举办这次论坛,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近几年来习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提升江苏青年批评家的力量,巩固江苏文学批评在全国的重镇地位,努力形成江苏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比翼齐飞的新格局。

范小青在致辞中指出,江苏文学有着较强的理论批评传统,年轻一代的青年批评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引领,已经成长为一支在全国文学界有影响、有代表性的重要力量。特别是江苏青年批评一方面立足本土,始终关注江苏文学尤其关注江苏青年作家的创作,另一方面又能站在文学史的高度,探寻文学思潮的演变、文学现象的产生和文学趋势的走向。希望青年文学批评者加强修养有底气、把握方向有锐气、守正创新有朝气,携手创造江苏文学批评的美好未来。

徐宁在讲话中对青年批评家提出四点希望: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批评导向。始终坚持以新思想统领新时代的文学评论工作,引导人们认清和坚持文学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二是要坚持人民的批评立场。要把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更高品质的需求作为文学评论工作的出发点,用评论家专业的眼光挑选推介思想性、艺术性高度统一的精品。三是要坚持飞扬的批评激情。要站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前沿,关心同龄人的创作,在具体而生动的文学批评实践中,展示青年人的锐气、朝气和活力。四是要坚持真诚的批评品格。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过硬的文学修养,积极开展有“批评精神”的文学评论,推动新时代文学批评观念的变革。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志权代表青年批评家在会上发言。他说,江苏的青年文学批评既有优秀的历史传统,也有强大的现实阵容,希望青年批评家一起做一份有朝气的事业,造就一种有朝气的乾坤。文学批评不能只局限于文学,批评家要始终关注世界,保持对现实的热忱。

本次论坛设置了“媒体新变与青年批评”“文学观念的嬗变与现实主义方向”“公共危机与文学批评的介入方式”“新时代江苏文学批评的开拓与新变”等五个议题,论坛研讨阶段分别由省作协副主席汪政和创研室干部、青年批评家韩松刚主持。

传播媒介的革新与拓展

网络文学是新媒体时代备受瞩目的文学现象。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房伟是较早关注和研究网络文学的青年批评家。他认为,看似断裂的网络文学现象,实际上有传统文学的延续和新变,对批评家的阅读视野和阅读趣味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古代洪荒神话、人物传说、封神系列影响了玄幻小说等诸多类型;由五四新文学发展而来的、具有批判精神的现实主义传统,在网络现实小说的创作中也有反映。”《扬子江文学评论》编辑王晴飞也就网络文学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他提到网络文学往往用几万字篇幅描述某个战斗场面,它与网络文学的连载制度和报酬制度有关,也借鉴了电子游戏的思路。但要看到,电子游戏的战斗过程是参与性的、战斗结果是不确定的,玄幻小说却很难做到这一点,这种探索能否吸引读者、是否必要仍有疑问。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李丹以最近流行的作品解读视频为例,分析了网络时代的“富文本”解构现象。他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得读者对故事的需求得到释放,小说的开放性、可编辑性越来越强。与传统文学用纯文本的方式进行故事解构相比,新型的媒介意义上的“富文本”解构构成了新的写作图景,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施龙则从自媒体写作的角度分析媒介发展给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他认为,当下的自媒体写作实践呈现出几个鲜明的特点:紧跟时事、具有新闻写作特征;议论为主,记叙为辅;文本本身具有可重复修改性,甚至是由读者共同完成的集体拼接文本。批评家应该对这些新的写作模式保持关注。

多位批评家在谈到新媒体时代的文学批评时,提出文学批评既应应对诸多变化,也应有一以贯之的文学坚守。南京大学文学院讲师叶子在发言中介绍了中国文学海外推介网站——“纸托邦”的建立、发展乃至没落过程,“纸托邦”上呈现出来的当代文学风景和主流文学期刊呈现的风景有很多不同,它实际上在主流文学批评之外起到了补充作用,构成了多元化的文学批评实践。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初清华回顾了网络媒介进入文学领域的历程,指出网络文学正从一种外在的传播媒介发展成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本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网络文学的理解不应该局限于作品发表的媒介平台,而应指向整个网络时代的文学创作,网络文学批评既要勾连和激活文学批评的理论资源和文本资源,也要坚持文学世界的本质追求。泰州文联艺术指导中心主任周卫彬也认为,新的传播媒介的发展,带来了文学批评群体的泛化,也为作家提供了广阔的观察和写作方式。批评家要既要抵御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也应对新媒体批评保持宽容和开放的心态,更好地引导网络时代的文学创作。

同时代的文学批评

著名评论家黄子平曾在《批评总是同时代人的批评》一文中,强调同时代的批评的重要性。《钟山》杂志副主编何同彬认为,新媒体时代海量文本的涌现、学院化批评的弊端以及文学教育对当下创作的忽视,导致批评家回到文学现场、进行同时代批评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同时,他又指出,批评家不仅要进入文学现场,成为同时代的批评家,也要在理性和学理上保持距离,才能对文学创作起到引导和反思作用。对此,苏州大学文学院讲师朱钦运深有同感。他认为,当代诗的文学批评往往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却缺乏必要的距离感。“我认为当代诗的批评者,需要做一个中间的角色,始终在两者之间游离。”

省作协创研室干部黄玲认为,新时代以来,文学创作生态和形态不断发生变化,使得传统的文学批评观念和理论面临阐释困难,但文学批评进入现场仍然十分重要。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一由著名文学评论家陈思和关于“共名和无名”的阐释出发,分析了当前文学创作的现状和特点。她认为,当下文学现场的割裂在于作者、读者和批评家关心的不是同样的东西。写作者过多关注形式上的探索,反而缺少了更粗粝、更直接、更深刻的东西。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李徽昭通过对硕士论文的分析为文学批评进入现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他发现,硕士论文的关注对象具有比较强的地域性和现场感,在学院化的批评和大众批评之间,“硕士论文可以起到一种文学批评中介的作用。”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沈杏培和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朱婧将同时代的文学批评实践扩展为同时代的社会批评实践。朱婧认为,今天的时代并不存在所谓“纯”的文学,文学和它的时代是一种彼此嵌入的关系,选择作为批评者,首先要作为批判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沈杏培认为,在公共危机时代,文学批评从业者不光要介入自己的专业,也应从专业出发去瞭望这个时代,要对文学事件、文化事件以及社会事件有自己的思考和担当。

现实主义写作的新特点和发展方向

现实主义既是文学创作的经典传统,也为当下的主题创作所大力提倡。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王晶晶追溯了现当代文学史上关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的讨论,指出“时代和现实不是一个抽象问题,必须放在具体语境和文学现场加以探讨,中国当下小说创作不缺乏技巧新奇或工整的小说,而是缺乏粗粝地、真实地表现现实的创作。” 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刘霞云结合当代长篇小说的创作走向,回顾了一个世纪以来现实主义概念的起源和发展,认为要写好长篇现实主义作品,写作者必须具备开放性思维、独创性以及史学意识和眼光。

史学眼光可以丰富现实主义创作的文本厚度。《扬子江诗刊》编辑顾星环对此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她认为历史和现实之间,不是一种对照关系,而是能够互相通达。正因为历史通向现实,所以为了保持现实感,必须向后看取历史;也因为看取历史的行为能够获得真实的现实意义,所以才能够与现实之间形成紧张、矛盾和冲突的关系。

青年批评家们由各自研究焦点出发深入分析了当下现实主义写作现状。《苏州杂志》执行主编朱红梅认为当下的非虚构创作倾向于现实主义写作,但由此导致在主题和艺术表达方面受到限制,非虚构写作作为现实主义创作的提倡方向,在拓展空间上有所局限。东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娟认为,非虚构写作在海外的兴起源于二战之后的创伤经验,因此它在西方是一种全民性写作,与新闻媒体的结合非常紧密。而中国非虚构写作的发展,其内核是文学内部对于真实的需求。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姚苏平长期关注和研究儿童文学创作,她认为,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文化的裂变、重组带来了当代中国式童年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儿童文学的现实创作也可以具备深度,但需要批评者的关注和引导。南京大学文学院助理研究员刘阳扬借用科幻作家陈楸帆提出的“科幻现实主义”概念,认为看似漫无边际的科幻文学其实也具备现实根基,甚至可以通过这些变形谈论主流文学无法谈论的事情,它同样是对现实主义创作的一种拓展。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陈进武则认为当下关于现实的书写看似包罗万象,但它对现实的处理实际上是一种追求流量的、过滤化的处理,从中很难看到揭示生活本质的创作力量。

现实主义创作何去何从?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吴鵾认为,现实主义创作有三个发展方向:一是微观视野的引入,作家以这样一种视野去关照现实世界,将原本被现代化、科学化、理性化而成型的现代社会存在所遮蔽的生命样态和文化样态显现出来;二是从启蒙主义向人道主义过渡,这并不是排斥启蒙和批判,但这个时候的启蒙和批判是在人性本位和世俗伦理层面开展的;三是现实主义与文化的结合,在审美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上实现民族认同和身份定位,反思文化内涵的空洞化和概念化。

汪政对论坛发言进行了总结。他高度肯定了论坛成果,认为论坛发言视野开阔、学理深厚,充满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他表示,通过论坛向大家学习了很多,深感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祝愿各位青年批评家永远绚丽,学术之路、批评之路、人生之路越走越宽广。

(文/俞丽云;图/张俊哲)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