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传统文化如何打动这届年轻人

2020-06-30 10:25:11 北京青年报 

传统文化如何打动这届年轻人

呼葱觅蒜

90后插画师呼葱觅蒜近期出版了新作《朝暮集》,这是一个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古韵的故事,全书用240余幅绝美插画,讲述了78个关于世事变幻与人生聚散的动人故事,集中呈现了作者呼葱觅蒜对时间与爱情这一主题的独特理解。

本书的绘者呼葱觅蒜,本名王晓艺,是一位90后超人气画师,在微博上她有百万粉丝,其中有相当数量的“铁杆粉丝”。她自称是个吃货,所以把蒲松龄《绰然堂会食赋并序》中的“呼葱觅蒜”当做笔名。刚过去的端午假期,她宅在家里满满当当画了三天画。日前,她接受了北京青年报记者的专访,讲述了用传统文化打动这届年轻人的秘密。

还不会握笔的时候

就对传统文化感兴趣

北青报: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如此感兴趣?在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哲学之后,你收获了什么样的智慧?

呼葱觅蒜:我应该是从还没上学才会看电视那会儿就喜欢看古装题材的电视剧、电影或者是纪录片等等。从人物发饰和衣着这种细节到人物之间的感情,江湖侠义的氛围等等都非常吸引我。有的时候想象自己就生活在古代,做个行侠仗义的侠客,待字闺中的女子,或者是个寒窗苦读的书生感受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快意江湖完全不同现在的生活。所以可以说是从很小,还不会握笔的时候就开始感兴趣了。那时候根本不懂事也不知道什么叫中国传统文化。长大以后慢慢系统地了解到了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服饰、建筑、人文等等)更加感觉到这是一个宝库,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和美好。

北青报:近年来传统文化的题材很热,也有大批创作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灵感,你想做出哪些特别之处?

呼葱觅蒜:我开始时没有琢磨过我要从传统文化中刻意找出什么来作为基础再进行改变的。一开始我只是单纯地画出我擅长的、想表达的画面。渐渐有很多人喜欢这种风格,我也会反思。我认为我的灵感没有目的性地去寻找,它从我的生活中来。从古诗、戏曲、影视、音乐、故事等等领域中激发我的灵感,这些领域和我生活的环境恰巧就是这样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范围,而我又是一个生活在一个新时代的个体。我有我个人对世界独特的看法,我的作品就自然而然会是一个古今的结合,创新的结果。

“无脸画风”是为

留更多精力刻画环境

北青报:你笔下的人物没有具体的面部表情,为什么这么考虑?这个留白带来了什么?

呼葱觅蒜:“无脸画风”大约是我在上大学时开始摸索着创作。当时比较偏好神鬼妖狐的题材,每次画到要添加五官的时候就会卡壳,加什么样的脸都达不到我内心想要的感觉,于是我就用更多的精力来刻画环境,刻画氛围,来反衬出人物的情绪。几幅作品出来以后得到了当时导师的认可,我就继续在这条路上创作下去了,慢慢也摸索到了诀窍。国画被大家喜爱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讲究留白,在背景中留白、在山峦间留白、在水波上留白,意境在留白中体现。我的作品将留白放在脸部,人物的情绪在留白中体现,由观者自行带入想象。

捕捉温暖和美好的瞬间

是乐趣所在

北青报:新书《朝暮集》的创作原点在哪里?在创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最大的乐趣是什么?

呼葱觅蒜:最早创作的主题是“年年岁岁”(四季)和“朝朝暮暮”(晨昏)因为我认为时光主题包含了爱情、亲情、友情,是一切故事的载体。这个创作范围很广却也很统一。经常能听到周围的人包括自己都会有这种感叹:时间不禁过,这么多年一眨眼就过来了。这种时间飞逝、白驹过隙的感觉总会让人有不舍的遗憾。

我有的时候就在想,时间的匆匆往往是因为自己对时间的轻视,很少会有人在意像呼吸一样自然流动的时间。每天匆匆忙忙惯性地做一些工作和对待生活,生活中缺少感受自己情绪、感受身边美好的瞬间,以至于生活中没有记忆点。时间逝去后回望来时,仿佛时间是空白的。原来我也是这样的生活,直到我开始慢慢观察身边的事物情感,愿意为它们停留。这不仅仅是步伐上的停留,也是心绪情感的停留,这也是我的乐趣所在。比如一束阳光,路过它时你可以选择停留片刻感受它的温暖和美好,也可以选择匆匆走过。慢慢这种瞬间越来越多,有一些我开始选择把它们捕捉下来。我有一个小习惯是在我用相机记录生活的碎片上进行创作。那些就是我感受到的美好瞬间,我把它们记录下来也在微博上分享给大家。隔一段时间回头看看,感觉自己过得充实又满足,时间的每一分一秒都在我心中有实实在在地存在过。

北青报:现在“追热点”是当下创作者几乎越不过去的一个坎儿,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热点时效”冲突吗?

呼葱觅蒜:我不会避讳这个事情。我觉得热点之所以会成为热点肯定是有它或许是吸引人或许是能够引起人注意的地方。如果这个热点触动到我、吸引我、让我有创作的欲望我不会压抑自己。相反如果这个热点没有触动我,再多人的要求我也不会硬着头皮来创作。

传统文化和热点时效之间我认为完全不冲突,传统也可以流行。现在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传统作品和流行文化结合,最终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好的作品就像蒙尘的明珠,本身是无价之宝只是被深埋在宝箱中,只要吹去浮尘让它们露出本来的面目,让更多人知道它的珍贵之处一定会“热”起来的。(文/本报记者 张知依  供图/《朝暮集》呼葱觅蒜)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