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三十米,拥挤的车厢内,每个捧书阅读的身影都似一束光。
两年多时间,豆瓣网友“向北向北”在北京地铁上定格一千余束光。她将这些闪光的身影放进《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网络相册,打动了十多万网友。
“向北向北”真名朱利伟,是北京一位从业10年的出版社编辑。即使是职业出版人,当无意中开始拍摄地铁读书人时,那些被带到地铁上的书也远远超乎她的想象。
2018年2月,朱利伟在上班路的地铁上,看到一名年轻男子在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她正好也对这本哲学书很感兴趣,怕上前搭话会打扰对方,于是默默拍下了读书人的照片。“他还拿着铅笔轻轻地划线,标准的文艺男青年,当时真想搭讪问一下这本书到底好不好看!”照片发到网上后,竟引来不少人关注。自此,她开始了与地铁读书人的特殊“交流”。
每个工作日早上,乘地铁上班,一个小时路程,足够朱利伟邂逅多位读书人。
一个青涩少年,将厚到许多人没勇气读完的《悲惨世界》抱上了地铁;一个年轻姑娘,竟在嘈杂的车厢里研读学术著作《叫魂》;一位上了年纪的乘客用Kindle读英文作品……最让她难忘的是一位老人,拿着放大镜一字一句地读书,凑近一看,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的小说《斜阳》,书中写的是对逝去过往的感怀与反思。
“没有年龄的界限,没有性别的差异,没有观点的偏见,地铁阅读自由、包容、开阔。”这些读书人打破了朱利伟的刻板印象。原来,地铁上也有深阅读,被带上地铁的书并不“流俗”。
起初,朱利伟只是出于兴趣随手拍拍,但随着关注这个相册的人越来越多,她开始意识到,这处“精神角落”存在的意义。一位网友留言说,这个“温热的相册”让他“心生暖意”。很多人表示“很敬佩”“受到激励”,并就此出发,加入地铁阅读的行列。这对于多年从事图书编辑的朱利伟来说,实属意外之喜。
朱利伟的镜头下,有一位“红人”,她和网友称其为“女神”。这个年轻姑娘总是在相同时间,坐在地铁车站同一个位置,安静地读20分钟书,然后上车离开,她笔直的身姿、干净投入的神情让人印象深刻。两年多时间,朱利伟遇到她一百多次,目睹她读完了斯蒂芬·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林语堂的《老子的智慧》、岳南的《南渡北归》等数十本书。她特意为这位姑娘梳理创建了一份“女神”书单,很多网友循着这份不俗的书单,开始了自己的阅读之旅。在朱利伟眼中,“女神”已经成为一个完美的地铁阅读符号。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一贯人潮拥挤的北京地铁车厢曾空无一人。当人们逐渐恢复地铁通勤时,朱利伟也重新走进车厢捕捉“光”,在上下班途中为地铁读书人群体留下特殊日子里珍贵的阅读记忆。
朱利伟惊喜地发现,这段时间读“纯文学”的人更多了,跟疫情当下社会关注反差很大,“人们从文学作品中汲取治愈的力量。”她在一位女乘客戴着口罩阅读《骆驼祥子》的照片下面写道:“对某些人来说,文学就是一种免疫力。”
病毒未退,前进的脚步不能退。朱利伟也拍下不少看备考书籍的乘客,虽然受疫情影响许多考试延期,但他们仍在地铁的各个角落,奋战会计、法律、建造师等资格考试。就像二月躺在武汉方舱医院病床上的“方舱读书哥”一样,这些地铁上的城市之光,成为人们战“疫”的力量和勇气。
“出版业或许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多为不同层面的读者提供一些雅俗共赏的书,让读者的每次选择都有它应有的价值。”曾有七年时间,朱利伟一直做图书营销编辑,总想把一本好书带到读者面前,可以说是她的“职业病”。
2016年12月,朱利伟所在的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了一本小众图像小说,名叫《棕色的世界》,当时这种欧洲比较流行的图书类型在国内还不多。“这本书中涉及大量佛教、心理学、文学、漫画知识,它们相互勾连、自洽的美,是不读三遍不能完全体会的。”朱利伟很想让国内读者认识到这本书的价值,她亲自写书评、做推荐,在网上分享。
传播持续发酵,知道它的人越来越多。一段时间后,由于市场销量增长,这本书得以重印。这也是评价一本书推广成绩最客观的指标。
朱利伟的相册走红后,“地铁上的读书人”成为热门话题,她也登上了白岩松主持的电视节目“新闻周刊”。在媒体推动下,她出镜拍摄了十一集系列微纪录片,直击北京地下“流动的图书馆”。每集短片结尾,她都会分享佳作,为优质图书“吆喝”。从拍别人,到自己被拍,朱利伟始终保持着推广好书的初心。
在她眼中,阅读是一件何时开始都不晚的事,“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埋着一颗读书的种子,它需要找到发芽的温度。”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