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是我国庞大的乡村政治群体,是国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执行者,村庄致富的带头人。在过去的3年时间里,青年作家张艳华走访了100多个村庄,与中国十佳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企业家村干部、十九大代表、普通农民等诸多人物对话,倾听村干部心声,洞察村干部职业瓶颈,总结出新时代优秀村干部的共同特质和管理机制,最终完成了26万字的《中国村干部》。近日,该书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耗时3年 走入100个村庄调研
当《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问起张艳华创作《中国村干部》的初衷时,她说:“最初的写作动机是源于我的父亲。他几年前为老家修路,使我能够接触到一些村干部,这让我开始思考中国农村的政治生态环境。另外,早些年我以文化工作者的身份开始配合政府、公益组织做文化下乡的工作,结交了很多村干部,也让我逐渐认识到这个群体的工作内容。”
为了创作《中国村干部》,张艳华前后用了3年的时间,跑遍了大江南北,深入100多个乡村进行调研,采访的村干部、农民连她自己都数不过来。在调研中,张艳华发现,好的村干部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个村庄能否选拔优秀的人才担任村干部,对发展来说是决定性的。
《中国村干部》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村干部如何兴村,如何实现村民富裕、产业发展、生态良好、乡风文明。书中还探讨了如何重构传统乡村治理文化,以及新型城镇化路径下的村干部与农民关系,中国村庄秩序变化后的农民心态等一系列乡村治理问题。
故事生动 展现村干部新风貌
《中国村干部》中最吸引人的就是众多村干部的生动故事。张艳华告诉记者,她采访的这些优秀村干部个性鲜明,能力都很强,最重要的是他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令人动容。
在书中,张艳华写到她去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调研的经历,这个村被誉为“中国农民的天堂”,村民福利堪比瑞士等发达国家。75岁的村支书常德盛做了52年的村干部,组织曾多次想提拔他,却被他一一婉拒。他一门心思研究乡村治理,希望把蒋巷村做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
“更让我敬佩的是,这位老书记依旧饱含村庄建设的激情,且事无巨细。如他每天依然绕着村庄步行10公里现场办公,村民根本不用往村委会跑,每天上午在家门口等着老书记主动上门服务就行了。”张艳华感慨道。
这种故事在书中还有不少。张艳华去陕西调研时,采访了陕西省大学生村官带头人宋博,那天宋博上半身打满了绷带,坐都坐不住,还在坚持工作。“我问了才知道,他在前些天下乡扶贫时车翻沟里去了,差点命没了。我当时听到他的讲述,眼泪都出来了。”张艳华说。
这些新时代村官的奉献精神让张艳华久久不能忘怀,也让她对《中国村干部》有了新的要求:通过作品传达一种声音,号召更多优秀的都市青年下乡,助力脱贫攻坚战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产生启发 助农扶贫任重道远
在写作过程中,张艳华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由于要进行大量的乡野调查,调研经费成为难题。在创作伊始,张艳华完全是自费调研,后来作品获选为“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后,解决了她一部分经费问题。
虽然自己的写作告一段落,然而张艳华希望社会对村干部的讨论不要停止,因为国家乡村振兴之路任重而道远:“这本书不仅写了扶贫干部,写了村干部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更写到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后,村干部的工作并没有戛然而止。”
张艳华希望《中国村干部》的存在是一种启发式的,启发人们去关注村干部的职业发展和生存环境、去思考农村发展的现状;启发专业人才去研究乡村治理问题,让优秀的都市年轻人能走进乡村贡献智力资源;启发更多的社会资源、企业组织、金融资本下乡助农扶贫。
张艳华表示,无论实现上述的哪一点,对自己来说都是创作的巨大收获。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