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诗歌真实记录日军在涉县的暴行
7月7日,一篇鲜为人知,发表于抗战时期的诗歌《日寇焚烧涉县惨状歌》,尘封近80年后首次在革命老区邯郸市涉县面世。据当地党史研究人员介绍,以诗歌形式记录日寇在涉县犯下的罪行十分罕见。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涉县党史研究室举办“涉县抗战历史研究文集”征文活动期间,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博士研究生杨波通过馆藏资料发现一篇关于涉县的抗战诗歌《日寇焚烧涉县惨状歌》,据此撰写了“抗战文艺与日军在涉县暴行”文稿,引起广泛关注。
《日寇焚烧涉县惨状歌》共计86句,每句7-11个字不等,全文860个字。经多方了解,诗歌作者刘锡然于1941年发表在社会进步刊物《田家半月报》第8卷第十五六期(合期)。
《田家半月报》1934年创刊于山东济南市齐鲁大学,具有教会背景,主要面向农民普及教育,办报宗旨主要是“把民众唤醒,全民总动员起来,才能支持长久抗战,取得最后的胜利……”
《日寇焚烧涉县惨状歌》主要叙述1940年10月下旬日军在涉县“扫荡”期间犯下的罪行,以及广大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齐心协力浴血奋战的史实。诗歌中的诸多地名、村庄、惨案,以及群众英勇抗击日寇等情节,与历史资料相符,其真实性勿庸置疑。
据史料记载,涉县抗战时期作为一二九师师部所在地、晋冀鲁豫边区“首府”和太行根据地中心,多次遭受日寇极为残酷的“扫荡”,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1938-1943年,日军比较大的“扫荡”多达11次,其中仅“诗歌”记录的一次“扫荡”,就烧毁村庄128处,屠杀群众3700多人,焚烧房屋1.8万余间,粮食、牲畜等财物损失更是不计其数。
涉县党史研究人员认为,《日寇焚烧涉县惨状歌》不仅是日军在涉县暴行的文学化记录,也是当地抗战题材叙事诗歌作品典型代表之一,为研究涉县“抗战史”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可靠资料。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