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现场
2020年7月11日,由江苏省作家协会和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赵本夫长篇小说《荒漠里有一条鱼》新书首发式暨作品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汪兴国,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汪政,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纪秀荣,百花文艺出版社党总支书记、总经理薛印胜,百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汪惠仁、副总编辑刘勇,以及我省文学评论家谭桂林、王彬彬、吴俊、张光芒、何平、王振羽和青年作家孙频等出席活动。本次活动由汪政主持。
赵本夫是当代著名作家,1981年发表处女作《卖驴》即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四十年来,先后创作出版了《刀客和女人》《走出蓝水河》《逝水》《黑蚂蚁蓝眼睛》《天地月亮地》《无土时代》《天漏邑》等小说、散文集五十多部,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首届汪曾祺华语小说奖、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小说选刊》双年奖、《小说月报》百花奖等多种奖项。他的作品风格大气深刻而又不失细腻委婉,语言老辣幽默,常有神来之笔,被评论家誉为“既具靠前视野,又有草根情怀”和“富有中国气派”的实力派作家。
赵本夫作品《荒漠里有一条鱼》
《荒漠里有一条鱼》是赵本夫最新推出的长篇力作。小说以史诗般的叙事气概和时空交错的叙事手法,讲述了一百多年间黄河故道荒漠中的鱼王庄人屡经磨难却顽强不屈,一代代人坚守种树信念以改变生存环境,终将千里荒漠变为绿洲的故事,展现了华夏儿女坚韧强悍、原始自由的生命强力和执着坚韧的精神光辉。
汪兴国在致辞中说:“这是一部展示中华深厚文化、显示中国人生存意志、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史诗’小说。他在小说中深入挖掘上续秦汉、根植农耕的地域传统、民风民俗,展现出中原文化阳刚雄浑、苍凉悲壮的慷慨之气,是一曲现实世界的精神浩歌。他以人情人性、真情真心,用奇幻的艺术化手法和魔幻的惊人想象力,为我们刻画出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精神饱满的凡俗人物,是一首黄河故道‘灵’和‘魂’的生命颂歌。”
薛印胜在发言中表示,该社自去年10月收到书稿后,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从编辑加工、装帧设计、纸张选择,到约写书评、看点提炼、文创研发及制定营销规划,每个环节均精心打造,“就是希望让广大文学爱好者都能知晓中国文坛诞生了一部有深度、有温度、有风骨、有神采的高峰之作”。
小说作者赵本夫和范小青、纪秀荣共同为新书揭幕
青年作家孙频是江苏“名师带徒”计划里赵本夫的学生,她在首发式上向《荒漠里有一条鱼》的创作和出版致贺词。小说作者赵本夫和范小青、纪秀荣共同为新书揭幕。
会上,评论家围绕小说的主旨内涵、艺术特点等展开了多维度的交流研讨。
鲜明的民间性:底层民间的生活哲学和叙事风格
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认为,《荒漠里有一条鱼》延续了赵本夫一贯的创作风格,作品里面始终有一种苍凉之感,一种生命的悲凉感,活着的艰难与不易。他将赵本夫的作品视为典型的文化小说、寻根小说,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挑战和创新,探寻生命存在的价值。“他是从底层民间的生存经历、生活状态来挖掘人的生命意义,探讨人的生命态度,从民间文化里挖掘新的生存资源。”
这种“民间性”不仅体现在作品的思想性上,赵本夫的叙事节奏、语言风格也处处流露出民间文化的影响。南京大学教授吴俊指出,赵本夫的作品气韵饱满、气势昂扬,其写作能量犹如一股气韵充盈于整个文本当中,但与此同时还能做到张弛有度。这源于他在写作中灵活运用的多种叙事技巧,传奇、民间叙事、戏曲等讲述方式在文本中不时穿插出现,有效调节了作品的气息变化起伏。赵本夫的写作往往是“虚处宕开,实处落地”,作品里既有人间烟火的亲切感,也有凌空蹈虚的想象色彩,能够吸收各种传统的文化精华,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标识。
由于吸纳了寓言式的写法,《荒漠里有一条鱼》呈现出虚实相间的斑斓色彩。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王振羽认为,这部作品是写实的,又是荒诞的;是魔幻的,又是具体的;是虚置时代背景的,又是清晰可辨的;是旷古洪荒的,又是直面当下的。“史诗,寓言,民族的记忆,生命的壮歌,这是我初读《荒漠里有一条鱼》的强烈感受。”
强悍的生命力:大地书写与生殖崇拜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谭桂林认为,这部小说最坚硬的精神内核是生殖崇拜,是对生生不息的自然天道的揭示以及对在这种天道中蓬勃生长的自然生命的礼赞,他把生殖与繁衍的伟大拓展到了人、动物、植物等整个自然的全息生态。同时,在文明演化过程中,能感受到生殖崇拜本身的沉重与迷茫。而从文学史的角度看,这部作品“为当代文学的生殖崇拜母题提供了一种新的叙事指向”。
南京大学教授张光芒则从“大地书写”的维度解读这部作品的精神题旨,认为这部作品中的“大地意象不光是生殖崇拜和生命崇拜,更准确地说是对生命规律的尊重。”“大地”是赵本夫笔下的重要意象,“早在世纪之交,赵本夫就说过,大地才是一切生命的依托。这可以说是大地书写流派的一个鲜明旗帜。”张光芒指出,赵本夫的大地意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村”“乡土”,不能局限在城乡对立的叙事框架中来理解它所承载的意义。在这部作品里,作家真正要思考和探索的是鱼王庄人存活下来的秘密,由此他重新建构了一种大地伦理,这里的大地意象囊括了对国民性的重构、对人性结构的重新探索以及一种新的生命意识的觉醒,具有非常深刻丰富的内涵。
代际写作群落的代表:亦旧亦新赵本夫
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在发言中提到,与现在很多年轻作家从书本中汲取创作灵感不同,赵本夫的创作来源是自己真实的生命体验,独特而丰厚的生活积累使他得以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从而让他在当代文学史上有了自己的独特价值。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进一步对不同代际作家的写作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释。他认为以赵本夫为代表的一代作家,其突出特点在于他们具有很强的思想能力,有稳定的价值观,哪怕这种思想还存在某种局限性。从这个角度来审视赵本夫的创作,会发现他从一开始就和当时的写作时尚不同,他的民间性或者说江湖世界里的哲学、伦理、情感、价值观从一开始就在发育当中,从《涸澈》《走出蓝水河》《无土时代》《天漏邑》到《荒漠里有一条鱼》,呈现出作品与作家共同成长的思想和精神轨迹。他们这一代作家,其写作与生活有一种原生关系,作品中的思想观念与个人经验紧密勾连,“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他们的文学作品也是在读人。”
汪政认为,在本夫老师的作品中一直有一个顽固的思想,中国乡村治理的经验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在《无土时代》里就曾提出,大家要到城里去种麦子,这是一个象征,把大地丰沛的治理经验能够带到城市当中去,带到现代化当中去。优秀的作家总是要坚持自己,否则就没有自己,但是优秀的作家又不能重复自己,这是辩证的关系。本夫老师的作品一以贯之又有新面貌,这是他的特色,也是他独步文坛多年引以为傲的地方。
赵本夫在答谢词中介绍了自己的创作缘起,“小说不必都是真实的,但这条鱼是真实的。”作品里写到的这条鱼确实是母亲告诉他的故事,这个故事让赵本夫深感震撼,他认为这种生命的坚守和韧性一定有巨大的隐喻意义。现当代文学有很多关于苦难的书写,其中有对国民精神无知、愚昧这一面的批判,这确实是国民精神的一部分,但还远远不够。“我觉得中华民族走到今天,人类走到今天,在生命深处一定有更加强大的东西在支撑。”文学应该追索人类精神文明中坚韧与强悍。“我希望我的作品能给每一位读者带来一种健康强大的心态,使我们能够永远往前走。”
会议最后,范小青作总结发言。她与赵本夫认识多年,在她看来,赵本夫的为人、为文相当一致,他是“汉子”,在工作和生活中碰到了各种问题,内心能有很坚定的信念,他在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也从不东张西望,始终践行着自己对文学的理解。这是他身上特别难能可贵的地方,也是作为同行特别让人敬佩的地方。
(文|周韫、俞丽云;图|张俊哲)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