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大型文化纪录片《文学的故乡》最后一集——莫言篇下集播出,用更多的镜头,去试图探寻莫言和其作品的一些脉络。
莫言创作了许多具有开辟性质的小说,他的作品,既与他所生活的故乡有着紧密的联系,却又有一种独到的、大胆的想象,例如代表作之一《生死疲劳》,一个被冤杀的地主经历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狗、猴,最后终于又转生为一个带着先天性不可治愈疾病的大头婴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身为畜牲时的种种奇特感受。
小说透过各种动物的眼睛,观照并体味了五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庞杂喧哗、充满苦难的蜕变历史。这样的大胆的构想却充满历史观照感的写作灵感由何而来,在纪录片中或许可以从莫言透露的写作过程来一窥究竟。
莫言的大哥,讲述了小时候村里的一些真实的人和事,其实后来,都对莫言的写作产生了某种影响,在小说人物中,总能看到些许影子。莫言说,自己创作的许多奇怪的形象,其实在小时候脑海里面已经有了。
莫言其实是一个写作非常快的作家,用李敬泽的话来说,就是其中有一种强烈的“速度感”。莫言说,其实自己写作的时候,也总感觉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推动着自己,这一句话没写完,下两句话已经在等着了,所要做的就是赶快地书写,一切都是现成的。
“猪那段其实也叫猪撒欢,那一段我自己也写得特别过瘾,写得特别地顺畅,仿佛自己也变成那头猪了。”莫言说。
在莫言看来,好的文学作品,是要有未来性的,对未来有所预示,也对未来有所启示。同时,好的作品,也是有共通性的。
而莫言的小说《蛙》,也是直接来源于自己的姑姑,她是一位医生,村庄里甚至周围村子里小孩几乎都是她接生的。莫言有许多作品,如今都被翻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而这部《蛙》,还在意大利,被排成了话剧,虽然是不同的写作、不同的背景,但其中的力量,那些人类共通的东西,总是一样的。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