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学大家汶川论道 探讨大禹文化新“讲法”
追寻汶川大地的大禹遗迹、挖掘鲜为人知的大禹故事、探讨弘扬大禹文化的崭新路径。7月27日,作为2020汶川大禹华诞庆典系列活动之一的“汶川大禹文化交流座谈会”在四川汶川举行。来自全国多地的十余名国内作家以及阿坝州、汶川县八名研究大禹文化的专家齐聚一堂,畅谈在此前为期三天的“追寻大禹遗迹 探觅大禹故里”文学采风活动中的见闻和感受。
参加本次座谈会的有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刘道平,四川诗词学会名誉会长、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周啸天,《天津文学》主编张映勤,汶川县文联主席杨国庆,阿坝州大禹文化研究协会会长王永安等。座谈会由四川经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李银昭主持。
有迹可循
汶川拥有丰富且鲜活的大禹文化
大禹是真实的人物吗?提及这位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不少人的印象还停留在“神话故事”中。对此,杨国庆在座谈会现场拉开一张汶川“禹迹”空间分布示意图,为与会人员详尽展示了石纽山、刳儿坪等大禹在岷江河一带留下的历史痕迹,让“神话”到“史实”的脉络清晰呈现。“我长期深入一线考古大禹遗迹,我认为,汶川的大禹文化拥有古老、真实、鲜活三大特点。” 杨国庆说。
王永安则重点介绍了现存于重庆三峡博物馆的“东汉景云碑”。他说,碑上载有的“术(述)禹石纽,汶川之会”“以示惟汶降神挺斯君”等内容,为研讨汶川的大禹文化提供了历史鉴证。
为期三天的采风活动中,作家们通过参加大禹华诞庆典仪式、参观西羌文化街、细阅《汶山禹迹》图文展等方式,也亲身了解了大禹故事、领略了大禹文化。来自河北的青年女作家尉迟克冰表示,采风活动让她置身于大禹文化的“第一现场”,真切地感受到了其鲜活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内涵。
张映勤更指出,汶川拥有大量稀缺的大禹文化资源,挖掘好、传承好、利用好这种资源,对汶川聚拢人气、改善民生、发展旅游、拉动经济,无疑会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群策群力
为讲好大禹故事提供“方法论”
汶川坐拥如此珍贵的大禹文化资源宝库,那么,应如何发扬大禹文化、传承大禹精神呢?
座谈会上,刘道平表示,大禹文化博大精深,尤其要从根源上进行挖掘。他认为,大禹文化虽已在一些地方民族歌曲和历史文献中有所体现,但还需提炼成更易记、易懂、易传的内容。
周啸天提出,挖掘大禹文化的过程中不能乱添故事、乱编故事,必须确保所有的故事都遵循历史事实。同时,挖掘大禹文化要找准一个高起点,例如,找到各行各业的真专家,去脚踏实地探寻大禹故事。
资深媒体人裴烈学则从传播的角度,阐述了如何讲好大禹文化故事。他表示,要把大禹文化的故事、片段、人物,用现代人喜欢的形式展现出来,用声、光、电等科技技术创新呈现大禹故事。对此,尉迟克冰也表示赞同。她说,还可利用摄影、音乐、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宣传,让更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得以广为人知,让大禹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会上,来自作家和专家的发言不时引得现场掌声连连。李银昭表示,采风行期间,作家们在汶川踏寻大禹足迹,围绕大禹故事进行了文学创作,开展了深入而热烈的交流。“今天的座谈会从空间和时间上来说只是一个小点,但随着对大禹和大禹文化的深入追踪和研讨,类似的一个个小点终将聚集为大禹故事和大禹文化的璀璨星空,让大禹精神映照岷江、映照长江、映照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心灵。”
整场座谈会多角度解析大禹遗迹、解读大禹文化,不仅是对采风活动的回顾,也是对大禹文化、大禹精神新亮点的总结。从古至今,从大禹治水到李冰父子治水,再到当代共产党人治岷江,从抗震救灾到抗疫防控,再到脱贫攻坚战等等,汶川儿女、巴蜀儿女乃至中华儿女从不缺少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不少作家表示,此次来汶川采风,激发了他们的好奇与灵感,活动结束后,他们将继续深挖大禹文化、大禹精神,撰写新时代的大禹故事。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