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作协“红色文学轻骑兵·百场讲座进基层”暨四川省图书馆“21市州讲座联盟”走进宜宾珙县
小小说也称微型小说,是小说的样式之一。其节奏变化紧凑,构思结构精巧,有着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尤其是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小小说因能准确捕捉现实生活中美的闪光,使读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有益的感悟和启发,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
周云和
如何打造出“爆款”小小说?8月8日,四川省作协“红色文学轻骑兵·百场讲座进基层”暨四川省图书馆“21市州讲座联盟”走进宜宾珙县。宜宾市作家协会主席周云和受邀,以《谈小小说创作》为题,围绕如何搜集创作素材进行写作展开讲座,为听众送上一份实用写作指南。
提及小小说中的经典,就不得不提欧·亨利创作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故事讲述了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忍痛割爱,互赠圣诞礼物的故事,让人感动不已。而另一位文学巨匠莫泊桑则展现了人情的另一面。在其作品《我的叔叔于勒》,通过刻画菲利普一家对待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揭露了人情关系的淡薄。无疑,这些小小说的成功,均离不开其一波三折的反转事件,让读者随着情节推动,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如何制造情节中的矛盾冲突,如何拔高作品的思想性?周云和认为,万丈高楼平地起。要做好这些,离不开基础的准备工作,即巧妙搜集材料。“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材料搜集如何,是写作一个文学作品成败的关键。”周云和以自己身边的事为例。他发现,自己身边有不少爱好写作的朋友。但提笔创造时,拦路虎一个接着一个来:哪些东西能够写,哪些不能写,已有的东西又如何写出彩?周云和将这个写作过程比喻为像是在悬崖峭壁,或者茫茫大海上找路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遗憾的是,不少写作者就在这个过程里当了“逃兵”,不收集素材,不潜入生活深处,放弃自己熟悉的生活和所见所闻,仅通过摸仿别人写作“走捷径”,导致了写作的同质化。
周云和认为,故事要写得好,就要学会搜集材料,做生活的有心人。清代杰出文学家蒲松龄写《聊斋志异》时,据说在山东蒲家庄的老槐树下,摆了个“茶摊生意”。只是与其他做生意的不同,人家做生意要收钱,而他这个“生意”则是要收故事。只要是能够说出一个故事,茶钱便分文不取。名家亦如此,作为基层写作者更应注重素材收集,细心观察,认真记录,深入思考,寻找感情的触发点与引爆点。
“写作要有自己的见解,从而能打上自己的烙印。”他特别提出,写非虚构作品需要采访,写小说时同样需要采访。他自己就常和采访者成为朋友,深度交流,在街头、市场等收集故事素材。在这个过程中,写作者要向生活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基层干部学习。在周云和眼中,世界任何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只是呈现形式不同。这要求要深入到生活的最深处,打捞出最能反映时代和人民精神风貌的材料进行热情书写。
据了解,此次活动由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日报社、四川省图书馆主办,宜宾市作家协会、宜宾市图书馆、珙县县委宣传部、珙县政协办公室、珙县政协珙州文学艺术院、珙县作家协会承办。宜宾市珙县政协副主席钟华主持活动。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