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花城》推出长篇专号

2020-08-10 16:11:24 caanets.com
关键词:文体意识 李倩倩 《花城》长篇专号

原标题:《花城》推出长篇专号,首期呈现我们的历史、当下与未来

文学杂志《花城》素以长篇小说见长。李洱、林白、陈染、北村、艾伟、吕新、东西等作家的长篇成名作都在《花城》首发。

今年8月,《花城》正式推出了《花城长篇专号》,首期(2020年春夏卷)已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至此,《收获》《当代》《十月》《花城》等文学杂志都已推出了长篇专号或选刊。

“推出长篇专号后,《花城》正刊在选稿布局上不会有大的改变,但肯定会比此前更灵活,更加可以照顾到其他栏目的平衡发展以及专栏或话题性主题的推出,同时可以和长篇专号形成呼应与联动。”《花城》执行主编李倩倩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花城长篇专号》在文学气息上会与《花城》一脉相承,既考虑文学性也兼顾可读性,既有名家新作也推出实力新人。

《花城》推出长篇专号

今年8月,《花城》正式推出了《花城长篇专号》,首期(2020年春夏卷)已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首期编排:传递文本外部的叙述意识

首期《花城长篇专号》共推出三部长篇小说:刘庆邦的《女工绘》、李凤群的《大望》和赵彦的《伪人》。

一向擅于书写矿区题材的刘庆邦再度将目光投向黑黢矿山。《女工绘》讲述一批结束上山下乡知青生活的女工走进古老沉寂的矿山的故事,以女矿工华春堂找对象的曲折过程为主要线索,对比性地连缀起众多女工的不同命运,构成了后知青时代女工群像“大观园”;李凤群的《大望》写到四位老人突坠魔幻现实世界,涉及中国式家庭教育、人与人的社交边界、老龄化社会的矛盾、性别歧视等多种社会现实问题;赵彦的《伪人》则以一个人文研究员的视角讲述如何炮制出一位不存在的作家波尼,并围绕这位假作家进行了一项学术研究。

“首期推出这三篇,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安排。”李倩倩说,刘庆邦的《女工绘》是历史叙事,描绘知青时代的女工图谱,也展开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李凤群是一个比较有问题意识的青年作家,此前的几部长篇《大风》《大野》《大江边》也都切中现实,思考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命运,因此受到了各方的关注。赵彦的《伪人》则更具有未来视角和先锋意识,用当下虚拟社会思维和3D技术切入文学,虚构了一位不存在的小说家,借此反观文学和生活的双重虚拟与真实,也表达出一种开阔的文学观,这一点特别契合《花城》的文学气质。

“三部小说,用历史、当下、未来三种时空意识衔接呈现,而在创作手法上也处于一种由现实到虚构的递进势能,我们也希望通过作品的编排能传递出一种文本外部的叙述意识。”

长篇之问:焦点不在篇幅,而在作品本身

“优秀的文学期刊往往是与时代同步的,它折射出社会语境和文学审美的微妙变化。”

李倩倩举例,在1980年代报告文学热潮时期,全国一百零八家文学期刊曾共同发起过“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活动;紧接其后,先锋文学兴起,《收获》《上海文学》《北京文学》《钟山》《花城》等刊物也各自为先锋写作提供了场域。

近年各大文学杂志陆续推出长篇专号或选刊,在她看来其实与作家群体长篇创作的旺盛度密切相关。“据媒体统计,2018年长篇小说的出版数量已经破万,如此庞大的一个创作体量,文学期刊作为文学传播的第一个链条,必然会有所反映。”

她表示,《花城》其实很早就考虑定期推出增刊或专号,一方面是根据来稿扩充刊载量,一方面是希望将更多的优秀作品推荐给读者。作为双月刊,《花城》一年6期的版面毕竟有限,而《花城长篇专号》一期可以刊载2至3部长篇,也包含非虚构作品,对于读者来说,是不错的阅读选择,相当于两到三本书的容量。她说:“之所以选择在今年推出,其实也是各方面因素相对成熟了,而且部分刊发作品将由花城出版社推出单行本,形成书刊联动。”

伴随长篇之热,文学圈里亦有“长篇小说过分强势”的声音——质疑当下无论评奖机制还是作品出版都出现了明显的“偏爱”。对此,李倩倩认为:“从内容体量上来说,长篇确实是更有容载量,这是篇幅优势;从图书市场的反应来看,长篇小说的销售量确实比中短篇小说集要好,这是市场优势;从影视转化等层面上来说,长篇也更有价值转化的空间,这又是附加的优势。从目前的情况来说,长篇小说或许更具优势,但从文学纵向发展宏观来看,文学除了自身的内在因素,其实更受到社会传播环境和阅读环境的影响。”

“当前,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使得大量网络文学作品脱离了纸质出版物版面的局限,动辄写到上千万字,甚至更长的篇幅。可以推测,文学将来的传播阅读形态,必然会决定了它的篇幅变化。所以,或许我们的焦点不应该是篇幅的长短,而是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质量与思想厚度。”

面向读者:让更多的青年读者关注文学

不久前,《花城》也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读者调查。在反馈的数据中,编辑部发现18到25岁的年龄段读者有所提升,因此很是喜悦。

《花城》推出长篇专号

文学杂志《花城》

“这也得益于朱燕玲主编一直以来对青年文化发展的关注。”李倩倩说,2016年《花城》和日本学者千野拓政以及北大教授邵燕君带队的网络文学研究论坛携手合作,开辟过两个针对青年文化的专栏:一方面对东亚地区青年语境和精神特质进行观察,同时也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分析当下青年流行文化和创作的背后成因;另一方面则是分析互联网思维下产生的社会新语境,以及受新语境影响下的文学表达。

2017年,在此基础上,朱燕玲和南师大教授何平策划推出了“花城关注”,将这种对青年群体和时下青年生活的观察进一步深化到文学文本上,通过话题性的聚焦和集中展现,并配发对谈和点评,使得这种观察更加深入化。“花城关注”的初衷是致力于打开当下中国文学的写作现场,展示独立写作者的更多可能性、多样性和差异性,将其放到整个中国文学场域中进行观察,并希望通过这个栏目,找到中国当代文学中更具年轻特质和创意态度的写作,探求当代文学创作的边界及各种可能性。

“因此在文本上,《花城》除了小说、散文、诗歌还涉及剧本、民谣等,在话题上呈现更加开放、多元的态度,涉及科幻、同人、人工智能等等。也正是因为这些贴近青年群体的内容呈现,让更多的青年读者关注到《花城》。”

李倩倩还提到,近两年很多期刊与出版同仁都开始借助抖音、直播等新媒体手段来寻找读者,做了不少新的尝试,当然这中间肯定会有些试错成本,或者绕 一些弯路。“但是媒体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如何让传统文学期刊与新媒体传播思维更好的结合,这也是我们共同面对的课题。”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