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跟着陈丹燕,重回和平饭店“历史幻境”

2020-08-14 16:22:02 caanets.com
关键词:非虚构写作 成为和平饭店》 陈丹燕的上海》 陈丹燕

跟着陈丹燕,重回和平饭店“历史幻境”

和平饭店。 澎湃新闻记者 丁晓文 图

“华懋饭店是和平饭店的前身。这个丰字型、中央连接着八角亭的大堂是华懋饭店的骄傲。1956年和平饭店开张迎客时,这个大堂已经被分割成几块,留给和平饭店的仅是最后那窄长的一横。在2007年和平饭店大修时,大堂又恢复了五十年代被切割成三段的丰字型,并由此焕然一新。”

8月13日,在和平饭店大堂,被一群读者包围着的上海作家陈丹燕缓缓说起了这里的历史与故事。读者们纷纷打开了陈丹燕的《成为和平饭店》,并按她的提示翻到了108页——那一页有她拍摄于2012年的和平饭店大堂黑白照,一旁还有一段曼妙的文字说明。

为了这本《成为和平饭店》,陈丹燕曾对2007年大修前后的和平饭店做过长久而持续的跟踪采访与拍摄。她从饭店专门安排的英国套房出发,游走、抵达着这座遍布历史遗痕的豪华大酒店的每一个角落,感受着在各类文献资料中出现的种种细节,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非虚构的笔法,还原了历史人物曾在这座纪念碑式的建筑里留下的音容笑貌。

今年恰逢和平饭店整旧如旧、重新翻修后恢复对外开放的第十个年头,上海文艺出版社与和平饭店一起启动了“陈丹燕的和平饭店故事地图导览”。在游览中,读者们人手一本《成为和平饭店》,边翻页边探寻书中提到的地标实景。也是从这一天开始,这一导览项目可供大众预约参与,让更多人能跟着书去做上海地标的地理阅读。

跟着陈丹燕,重回和平饭店“历史幻境”

《成为和平饭店》书封

重温八十三年前的故事

将“陈丹燕的和平饭店故事地图导览”定在8月13日这一天,其实也有着特别的纪念意义。

1937年的8月13日,中日淞沪会战开始。8月14日,正潜伏在上海的中共党员王炳南和他的德国太太安娜去华懋饭店底楼的甜品店吃冰激凌,他们刚离开半个小时,中国空军的飞机就误炸南京东路。从汇中饭店屋顶滚落下来的炸弹震碎了华懋饭店甜品店的大玻璃,另一颗炸弹直接落在华懋饭店的正门前,炸塌了玻璃雨棚,并炸死了一个美国女教师。

时隔八十三年,如今陈丹燕站在和平饭店里,透过落地大玻璃窗指向当年炸弹落下的位置,依然感慨万千。她说现在和平饭店的甜品咖啡厅取名“VICTOR’S”(维克多),以纪念这里曾经的主人维克多·沙逊。

“维克多·沙逊曾对人说起那次上海的爆炸。在他四楼的办公室里,只感觉到窗子上有点震动,整个大楼坚固如旧。”陈丹燕告诉读者们,但也是在那次爆炸之后,维克多·沙逊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度过了几个不眠之夜,最后决定放弃上海。

紧接着,陈丹燕带领大家上楼,乘着极富年代感的电梯,听着细碎的声响,望着无限延伸的长廊,感受着在昏黄光线中飞舞的颗粒。在进入由沙逊私寓改造成的沙逊套房前,陈丹燕还说起了这里传说中的“鬼故事”和自己采访时的见闻,让眼前的一切更像是某种历史的幻境。

这里收藏历史,展示未来和平饭店内景。

在陈丹燕笔下,和平饭店始终是一幢气派的建筑,牢牢站在外滩河湾最中心的地方:“从华懋饭店营业的第一天起,它就是上海最时髦的,最昂贵的,最耀目的地方。维克多·沙逊将自己的私寓安置在大厦顶端的绿色金字塔下,那个位置,应该就是金字塔下法老的墓室。也许当年维克多·沙逊没想这么深远,但时代更迭,总是如同最好的戏剧上演,自会慢慢显示出故事中深含的寓意。”

在锦江集团副董事长陈礼明看来,和平饭店绝不仅仅是一家酒店。它也是一座博物馆,收藏历史的博物馆。“它可以24小时对外开放,是一个能唤醒你记忆的,让你向往的地方。”它还是一座展示馆,展示未来生活方式的地方。

“我想,来上海没有来外滩,不算是真正来了上海。到外滩没有到和平饭店,也不算真正到了上海。外滩是上海的地标,而和平饭店是外滩的核心,所以只有到了外滩,走进和平饭店,听过老年爵士乐队的演出,让他们的音乐带你穿梭回上海的旧时光,你才领略了上海的风景。这也是为什么和平饭店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和平饭店总经理、雅高酒店中国区域总经理George Wee表示,他与和平饭店的每一位员工都是和平饭店这座“运营着的博物馆”的守护者和大使,都有职责去熟悉、了解、热爱和平饭店的历史,对客人讲好和平饭店每一个角落的故事,让来到和平饭店的客人,都能了解这座城市与和平饭店的前世今生。

纪念巨变的城市与逝去的时光

“陈丹燕的和平饭店故事地图导览”启动的当天,《陈丹燕的上海》系列七本新书发布会也在和平饭店举行。七本中的“上海三部曲”和“外滩三部曲”为改换设计风格的增订版,第七本《陈丹燕的上海》则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新近推出。

在《陈丹燕的上海》中,陈丹燕以非虚构的笔法,分别讲述了搬家与父母的八个箱子的故事、洋泾浜英语与上海买办的故事、为保护城市记忆而永不拓宽街道的故事、喜欢登高俯瞰上海的年轻爬楼党的故事、柯灵故居的故事、贺友直故居由外孙精心复刻成1:20的微缩作品的故事、14岁那年的地理老师的故事、1981年中国大陆第一场托福考试的故事,以及打造和维护了上海乃至全中国人民日常生活尊严的上海老品牌的故事……这些上海百年巨变中的日常生活、民间记忆与个人历史,向读者讲述了上海这座城独特的魅力。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说:“就像马可·波罗为威尼斯而生,陈丹燕为上海而存在,上海也因她而更动人。《陈丹燕的上海》从1960年代开场,不仅有风花雪月,更有风雪里的人间烟火。不仅有红颜往事,更有往事里的锅碗瓢盆。最有意思的是,社会主义时期的少女记忆,构成了书中的潜文本。”

可以说,《陈丹燕的上海》系列七本是陈丹燕对自己作品的又一次回顾与再一次出发。

用陈丹燕自己的话说,这次回顾与出发,是为了“纪念巨变的城市与逝去的时光”。“我努力承担了对养育我的城市的作家使命——尽我所能,为这条充满象征并不断变化的河滩留下有血肉的历史细节,为它的过去与现在,更为它的将来。”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