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丁捷:保持童心与初心,追向现实

2020-08-14 17:13:01 caanets.com
关键词:丁捷 反腐题材 研讨会

2020年8月7日,由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的丁捷创作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通过视频方式出席会议并致辞,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汪兴国出席会议并致辞,江苏作协副主席苏童、周梅森,批评家王春林、穆涛、何言宏、吴俊、张光芒、何平、王晖、张宗刚、傅元峰、刘志权、房伟、姚苏平等以及作者丁捷参加研讨会,批评家李朝全、贺绍俊、张清华、刘琼等通过视频的方式参加研讨。会后,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对研讨会做总结陈词,研讨会由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汪政主持。

“60后”的丁捷是江苏代表作家之一,他14岁开始创作和发表文学作品,作为文学早慧生被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免试录取。在三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他创作了长篇小说《依偎》《亢奋》《如花如玉》《撕裂》、长篇纪实文学《追问》,创作涉及散文、诗歌、儿童文学等各领域。

吴义勤认为,丁捷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作家,他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长篇小说《依偎》为代表的纯文学的、浪漫的、唯美的、理想主义的、超现实的创作,它带给我们一种审美的极致体验;一类是以《追问》《初心》《撕裂》为代表的关注现实、追踪时代的现实主义创作,体现了丁捷介入现实的勇气和担当,这些作品紧贴时代脉络,接地气、有温度、有情怀,极富现实主义品质,是回应时代呼唤交出的一份合格的文学答卷。

邱华栋评价丁捷是一位擅长多种文体写作的作家,他的写作既生机勃发、青春洋溢,也有对现实的介入和犀利评判。比如长篇小说《追问》,对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在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腐败问题等展现了优秀的文学表现力。

汪兴国在讲话中用三个“真”概括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唤醒真诚,付出真心,追求真实。丁捷在作品中抒发的是不加修饰的时代性情感,具有直视人心的深度和力量。他怀着对文学的赤诚和执着,在创作上勤奋认真,面对多重题材、领域,他不断超越自己。他的众多作品都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传递,《依偎》流露出对生活、人物、生命细致入微的感受;问心三部曲《追问》《初心》《撕裂》是他以文字的力量干预现实世界的力作,充分发挥了文学的功用与价值。

直面现实,叩问人心

丁捷的作品《追问》《初心》与《撕裂》分别从纪实、思辨、虚构三种不同文学形态,构成反腐题材“问心”系列三部曲,它们体裁独立,内容相辅,逻辑相扣。《人民的名义》热播之际,很多读者提到《人民的名义》就会想到《追问》,《人民的名义》的作者周梅森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注意到丁捷,他认为,丁捷的写作是有人性温度的。

《追问》是一部纪实作品,李朝全称之为案例文学,这是丁捷特别擅长的写作技巧——运用官员们的口述实录或忏悔录。来自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物和故事,能给读者带来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同时也能带来鲜明的警示意义和深刻的思想启迪。

丁捷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并没有从事专业创作,他投入了所谓的“世俗社会”之中,先后做过大学教师、机关干部、支边援疆、企业管理、宣传和纪检等多种职业。在王晖看来,《追问》用现场采访和口述实录的方式把中高级落马官员的心态、生态、人生全部展现出来。这与写作者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他把个人生活直接拆解、进行思考,并把这个结果运用在文学创作上。”苏童说,把文学当中理解的现实接入生活中的现实,丁捷的创作表现的是他个人直面生活时的那一部分现实以及他对此的思考。

问心三部曲之一的《撕裂》被王春林评价为粗粝的现实主义写作,他认为这是一个社会小说,写社会、写事件、写他人,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作者对紧张、激烈而复杂的故事情节的营造和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与塑造。

“丁捷写小说不会回避人的主体性,而是去追踪、去触摸有关主体性的问题。” 张光芒阅读《撕裂》的时候发现,相比“分裂”,“撕裂”这个词体现了小说在叙事上有很强的动作感、在场感以及个体的审美意识。《撕裂》改变了用静态且被动的角度去考察人物的方式,丁捷在作品中直视动态生活和人心,保持了对微小事物与个体的敏感。

散文新作《名流之流》之中也现显着丁捷对现实的直视。穆涛说《名流之流》是对当今社会生态的观察,它直视人心,依循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立言”。

打破束缚,破圈跨界

丁捷的创作中有一个关键词——“跨界”,从早期的作品《依偎》那种充满浪漫、奇幻、空灵、唯美、想象力的青春爱情题材到近年来以问心三部曲为代表的对“世俗人生”的观察与追问;从小说、非虚构到散文、诗歌、儿童文学,这两年甚至用摄影文学、绘画文学来创作。丁捷的创作多元,横跨各种题材和体裁。

他的早期作品有着鲜明的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依偎》用十个元素营造了一种极致的浪漫之爱,包括创伤之情、身体之爱、爱情的神秘化等。何言宏称丁捷实际上是一个诗人,在丁捷的身上,他感受到了一种宝贵的80年代对爱情的浪漫想象,“丁捷的作品可以被定义为情感主义写作。”

丁捷的诗歌给张清华带来一种陌生又新鲜的感受。他认为丁捷的诗可以界定为一种议叙性诗歌写作,它止步于意趣,书写即时性,不过分追求智性与经验,是一种现代性的交集。而又同时内含着中国古典绘画的写意笔法——不追求意义的显性和确定性。它们形成了一种奇妙的融合与平衡。

姚苏平在阅读了丁捷创作的绘本散文以及童话后发现,丁捷把社会阅历、生命经历内化在心灵深处,再回头去审视自己。“丁捷的写作从内心深处始终是把儿童与成人合二为一的。”他用儿童的方式展开哲学思考,希望在现代工业文明语境下,给人们带来温暖的抚慰。傅元峰认为丁捷的创作也许并非文体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但保持了一种内在的童心与初心,丁捷的文体核心和本位正是儿童。

丁捷在文学和艺术的门类中也有诸多跨界,他涉猎摄影、绘画、音乐,在绘画当中他还创作有钢笔画、铅笔画、油画等。王晖认为丁捷的绘画和他的文学作品存在互文关系。丁捷擅长把想象的、直觉的、浪漫同观念的、理智的、现实的融合,兼有诗人和工匠气质。

丁捷的创作在文体、题材、主题甚至艺术门类上游刃有余,看似“庞杂”,但贺绍俊与房伟等认为他始终秉持着某种一以贯之的东西。在贺绍俊看来,丁捷的写作是在记录或者呈现他的心灵轨迹。将他的作品串在一起就共同构成了一个深刻的、连绵不绝、跌宕起伏的“问心志”,不仅在追问别人的内心和灵魂,其实也在叩问自我。房伟认为丁捷是一个有着充沛的、旺盛的文学生命力的复合型作者,包括他的创作面向,也有着丰富的复杂性,不能以单一的类型概括。

刘琼谈到,目前文学创作的分工很细,但是一个作家应该在实践上有跨界、破小圈的能力,这种能力生发于他对创作与实践的用功、用心,对生活的熟悉使得他能深刻地领会与理解现实并深情地书写,这是一个从脚力、眼力、脑力最后到笔力的全面开发的过程。丁捷开创了他独有的一种创作方式,应该鼓励这样的跨界创作。

范小青在总结中表示,丁捷的文字是对于行走的沉淀,饱含经历和阅历,他是真正地踏在大地上、真正深入到生活最深处的。丁捷对写作充满了勇气,他不被自己和他人所约束,挑战传统,直面现实。他的作品不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研讨会最后,丁捷说,他与文学的纠缠从10岁那年在父亲指导下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开始,12岁他尝试着写作,14岁开始发表作品,三十余年来文学在不断校正他的人生,他坚持在现实里深入,在自我中隐遁,在梦想与现实的夹缝里神游,他希望自己的创作最终能指向生命中最深层的脆弱,唤醒人性中的悲悯,以此激发爱的力量。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