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至9月6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通过线上云会议的形式,举办以“中外文化互鉴、科技人文融合”为主题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系列专题论坛暨2020年首期线上研修班。
此次研讨会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茅盾奖得主李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王宁等多位国内知名作家与学者。
改革开放前四十年,外语学科在“引进来”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出发,面对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任务,外语界学者应该在“走出去”的伟大事业中,展现中国人文学者应有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是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五大方向之一,是服务于中外人文交流的重点研究领域。外语教师在发挥自身语言优势的同时,要向中文界学者学习,补齐“中文素养相对较弱”的短板。
对此,作为本次论坛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彭青龙教授表示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都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共生性、共通性和共同性,当然也有差异性和特殊性。彭青龙认为应该融通外语和中文、国内和国际,构建包括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在内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国内国际两个循环,为世界文学的繁荣发展注入新活力,赋予新动能,促进世界文学的长远发展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长治久安。
此次研修班邀请了国内知名作家、学者,就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研究方法、范式和人才培养等重大问题开展了系列讲座。在此期间,来自全国的知名学者通过视频开展云端对话,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陈众议从学科史的角度论述了目前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先锋派文学之后重要的代表性作家、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论述了李辰冬《红楼梦》研究中的跨文化比较及其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特聘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王宁认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比较文学经历了三个阶段:探究研究方法的前历史阶段(1906-1949),非学科的边缘化阶段(1949-1977)以及学科化和全面复兴阶段(1978至今)。他认为中国比较文学学者从一开始就本着兼收并蓄的原则,吸纳了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研究方法,并形成自己的研究模式。
上海交通大学欧洲古典与中世纪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刘建军认为“如何比较?”“怎么跨?”是当前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与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刘建军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四方面的关键内容,即一、提出和解决问题,二、训练思维能力,三、必要的知识储备和四、积累以及回归文本,跳出文本的具体方法。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查明建认为外语学科的比较文学开展,为外语学科教师的学术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将比较文学方法引入外语教学,可促进传统外语教学模式的人文化改革,扩大学生的人文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意识,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何成洲结合具体的中外文学与艺术作品,从媒介的混合、媒介的转换与媒介的指涉等三个角度讨论了文学作品以及剧场、电影、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的表演性。
本次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系列专题论坛暨高级研修班的举办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特别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次高级研修班的举办,加强大众对新学科的了解与认识,增强了广大学者对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唤起研究学者对母体文化的认知,使更多的研究学者对母体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同,为新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