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朝向更智能更有温度的“未来书展”迈进

2020-08-22 10:29:19 caanets.com
关键词:书展 创新

8月18日,2020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圆满落幕。今年的书展在疫情防控要求下,寻求着更智能更创新的办展模式,除了主会场与全国约150个分会场之外,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搭建网上平台,推动线上线下同步、圈内圈外共享的“未来书展模式”初步成型。创新意味着多元的尝试,也推动着读者观展方式和理念的转变,迈出的第一步可能并不成熟完美,但破圈升级的尝试可以在特殊时期更好地服务读者,并探索今后办展更多的可能性,真正地让“书香润泽人民城市”。书展期间,本报公号每天也以一系列文学活动与现场观察传递着这样一个观点:“漫游书展,创新不止,阅读永不缺席”。

为期一周时间的2020上海书展,今年还遭遇了另一层“特殊”:连续七天都是高温橙色预警。酷暑凸显了今年书展线上线下融合尝试的效用——往年固定前往主会场逛书展的读者,今年在门票限购以及高温预警的情况下,转而进入“上海书展线上朋友圈”,记者看到,今年书展的上千场文学活动里,有三分之一为完全线上举办,其他主要活动也实现了线下与线上的同步进行,尤其是举办十年的“上海国际文学周”、思南读书会七堂文学课等重要活动,往年都备受媒体和读者关注,往往一座难求,今年都特别开辟了线上直播和回放,方便读者在任意时间反复观看,可以说,因疫情限流并未限制读者参与书展活动的热情,新媒体的全方位参与,让书展的“朋友圈”无限扩展了。

当数十个直播平台开启活动画面时,观众最大的感受是稳定、流畅,从年初疫情开始,多平台直播技术就以“破圈”之势从短视频平台向文学界传递,大量的书店、出版社开始试水直播,并在今年2月举行的“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2020特别网聚活动中得到提升,当时有读者对直播过程中出现的卡顿、延迟、仓促感等技术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但也同时表示理解和包容。到了8月的上海书展,更庞大的直播阵容,更密集的直播频次,考验着各项活动的主办方,因为此前已经有过实战演练,本次书展的直播画面质量、传输的稳定性显然大幅提升,读者不再有画面卡顿、延时的焦虑。

但密集的活动信息带来新一重难题:由于缺乏一个聚拢所有直播活动链接的分发入口,直播信息分散在了不同活动主办方的新媒体平台里,读者需要从“上海书展”公众号发布的活动总表中分别去按图索骥,寻找记录下想看的直播信息,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活动方遗漏告知直播链接的情况。记者在观看不同渠道的活动直播时注意到,直播信息的传播普及度直接影响了观看者的数量,用户播放量的数据有的以万计,有的仅有数百。任何尝试与创新都有一个迭代熟成的过程,技术与阅读之间,是前者辅助后者,而非相反,相信通过这一次大规模演练,参与的书店和出版方都积累了不少可供改善的经验,将在“未来书展”的探索道路上不断汇聚和改进。

记者通过不同出版社也了解到,线上直播不仅关系到新书在读者中的传播,在今年书展期间也对线下销售起到重要作用,与往年书展在主会场等待每天现场销售数据的情形已经完全不同,今年线上直播带来的销售转化非常明显。也有出版社编辑提出,如果技术成熟,未来可以在直播结束后直接给出相关书籍购买链接,节约读者在观看直播后搜寻比较的时间,真正实现销售的一步到位。

创新,是今年上海书展的一个重要关键词,在“线上”这个大概念下,还有跨界策划打造的“作家餐桌计划”,通过实体餐桌和文化空间的拓展,加深融合文学阅读与美食的文旅体验。同时,主办方还深入探索了“书展+商圈”、“书展+社区”等创新推广的形式……这些新举措拓展了主会场之外读者与阅读相遇的契机,助推了上海书展的“出圈”。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上海书展线上线下同等重要。阅读推广活动搬到线上是第一步,下一步要考虑如何吸引读者、留住读者,让读者在线上同样能够有收获,“我们也会积极推动业内交流,欢迎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希望明年书展能够汇集未来一年当中探索出的新点子和新成果。”

与场外的创新探索相比,会场内也悄然发生着许多人性化的改变。今年书展主会场在人流量减少的情况下依然首次拓展了展场面积,带来更宽松的逛展体验,针对购书便利性,也为读者提供了图书寄存以及快递服务。作家书店、读者书店、朵云书院等实体书店入驻户外篷房,额外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逛书店的独立区域,高温天气加上周末客流量集中,主办方迅速为篷房加装了空调。此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主会场的上海国际童书嘉年华馆内,主办方首次设立了母婴室,里面摆放了铺有凉席的小床、操作台和防疫物资。

在这些人性化举措之前,还有一道更强大也更温暖的“防护墙”,就是被称为“小橙子”的书展志愿者团队,他们大多数是“00后”的在校学生,高温天气坚守在各个入口处耐心为前来的读者讲解入场须知和指示引导,每天的手机计步数往往是 “朋友圈第一”。今年书展由于限流以及预约购票,且现场需要身份证件、健康码、购票凭证齐全,开展的前两天,不少缺乏信息渠道的老年读者到了现场才发现无法进入,在“小橙子”们的耐心解释下,这些读者逐渐平息误解,志愿者也留下联系方式以备告知后续门票的购买时间。记者了解到,有这样一批固定读者,他们或是本地忠实读者,或是来自全国各地,已经习惯了每年到上海书展“打卡”,对他们而言,这就像是一次年复一年的阅读朝圣之旅,今年书展首次遭遇特殊情况而改变了入场规则,的确让他们留下些许遗憾。目前技术的运用并不能覆盖全龄段读者的不同需求,或许对老年读者而言还可以有更人性化的举措,比如现场预留一部分老年票等方式来满足他们的观展需求。

每年书展,都会有一些读者因为错失信息而错过了心仪的作家活动,今年就有一位忠实读者询问志愿者关于作家陈丹燕活动的时间,因为读者的迟到以及志愿者看错了时间,最终未能及时参与,她当场表达了不愉快。在了解事情经过后,陈丹燕表示希望找到这个读者并向她赠送自己的一套新书,她还特地去安慰了那位志愿者女生:“我们都要当好的大人,让年轻人对世界抱着持久的善意。”

这句话或许也可以当作是“未来书展模式”的小小注脚,未来的书展,一定会更加智能更为精准也更为人性化,但它的核心依然是一群怀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人来共同打造,它追求完美,也对趋于完美前的试错留有足够的耐心和包容,只要,所有爱书人对技术、对彼此、对世界抱着持久的善意。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