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母亲,和我们在乡村度过的漫长虚空的时光。”这是蔡天新写在近日新出的《小回忆》增订版扉页上的题记,从中可以大致窥见本书的成书背景与深藏的情感。和十年前的《小回忆》初版相比,新版多出了57页。对于蔡天新而言,增订版是他对故乡又一次新的认识。
蔡天新1963年出生于浙江台州黄岩县城,幼年的他和母亲在乡村生活了十四年,在七个村庄和一座小镇求学、生活、长大。他既是浙江大学数学学院的教授、求是特聘学者,也是一位诗人、作家、摄影师。他的作品被译成20多种语言,并有英、法、西语等外版著作近20种,先后受邀参加过法兰克福、蒙特雷、加拉加斯书展和30多个国际文学节。作为一本自传性质的随笔合集,《小回忆》诚实而朴素地记录了他对于童年和青少年时光的观察与感悟,也为读者再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南方乡村的生活风貌。可以说,这是一本融数学家的缜密、诗人的细腻和旅行者的宽广于一体的回忆录。
正如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所言,“生命的真谛并不在于你活得有多精彩,而是你能否记住并描述它。”蔡天新的《小回忆》无疑就是这样一本记录着生活真谛的自传回忆录。
回忆可让乏善可陈的童年,变得充实丰盈
蔡天新拥有一个孤独的童年和一个离散苦难的家庭,这可能赋予了他敏感、细致的性情,他后来在文学上的成绩很难说与此毫无联系。
他与父亲共同生活的时间只有一年,是在上大学的前一年。哥哥未名支边去了东北,在温州的小姨父病故,留下小姨和四个未成年的孩子。
“比起其他人来说,我的童年尤为孤独。大学期间一个晚上,班上有个男生提议,轮流讲述过去的苦难,最后大家一致公认,年纪最小的我童年最孤苦伶仃。”在蔡天新自己看来,写作这本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获得一种解脱,或者说情感的一次寄存。
英国作家奈保尔曾说过,“往事深远而奥妙”。蔡天新对于往事有着超出一般人的记忆能力,正是通过回忆和写作,不断充实着自己的人生体验。他认为,假如一个人的童年形只影单、乏善可陈,可以通过回忆和写作,使之得以充实丰盈,并获得百感交集的温暖。
谈及什么样的童年值得被书写时,蔡天新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每个人的童年都值得被书写,假如他或她真实地度过了前半生或完整的一生。
“在我看来,童年与出生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有着时间上的延续性,后者只是生命这根线段的起点。换句话说,童年是一段历史,犹如王朝的开国皇帝,其来龙去脉和所作所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朝代的兴衰和荣辱。因此,每个人的童年都值得回忆、探究和玩味。”
个人史很渺小,但漫长时空中也自有位置
在西方,包括自传在内的传记是个大类体裁,普利策专门设奖,与诗歌奖和小说奖并列,而且并非只有老了或故世才会写、会出。但中国并不无此传统,加之受墓志铭、行状等盖棺定论式传统影响,中国人倾向于到晚年才自撰回忆录或由他人采写传记,而且往往是名流显贵才有“资格”。这在蔡天新看来,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不利于自省精神的发扬。写《小回忆》,蔡天新就是带着一种自省的态度去审视童年和那个时代带给当下的意义。他希望这本小书可以帮助年轻读者了解过去,同时也能唤醒年长读者沉睡的记忆。
在回忆童年片段时,蔡天新时常将思绪抽离出来,穿插成年后所看到的世界。与此同时,他对于童年所处的环境、故乡的人物风情和家族的迁徙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和历史溯源。过去、现在和未来就这样自然而然地统合在一个男孩的成长历程中,锻造出一段“个人的历史”。此次增订版蔡天新做了两万余字的增补,还寻访了一些先祖遗迹。图为先祖蔡镐修筑的温岭清河水闸桥群,现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次增订版蔡天新做了两万余字的增补,还寻访了一些先祖遗迹。图为先祖蔡镐修筑的温岭清河水闸桥群,现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对蔡天新来说,故乡一直是圣洁的存在,但他也曾表示“当失去了对故乡最后一丝物质牵挂(这里说的“物质牵挂”是指双亲的遗骸),那以后再回去就是做客”。这种对家乡的情感也反映在了蔡天新的生活和写作风格上。
在书中,蔡天新对河流、水井这些风土事物给予了相当大的篇幅和十分细腻深沉的情感。在他的叙事中,这些风土自然而然地与人事发生着联系。这也与他独特的记忆密切相关,10岁以前他对事件的记忆比较多,10岁以后则对人物的记忆更多一些。河流、水井等属于前一种情况,游戏、象棋等就属于后一种情况。
“可能因为小时记忆好,故乡的语言、山川、人物和动植物都镌刻在记忆深处。此外,我对父母的爱最终也会转移到家乡上面。至于对写作风格的影响,也许是一种缓慢的节奏,流畅的叙述。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应该是一首诗,有着故乡味道的文字可以让诗意更浓、更芬芳一些。”
书中,蔡天新还穿插了很多历史背景,古今中外,恣意生发。在被问到是否希望个人童年史在更广阔的时空中被观察时,蔡天新对澎湃新闻表示,“每个人都很渺小,都是时代的一粒尘土,历史是芸芸大众的汇集,就像江河湖泊是水滴的汇集。对于读者来说,他或她也应该希望看见作者在漫长时空中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两年前,商务印书馆曾出版他的大学回忆录《我的大学》,那既是少年大学生的成长史的,也描绘了一个理工男到文理兼修的转型。这对于文理分科已久教育体制下的年轻人及其家长或许是个借鉴。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