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北京伦敦举行国际文学城市对话:关于“城市精神与文学表达”

2020-10-22 07:39:42 caanets.com
关键词:城市文学 十月文学月

北京伦敦举行国际文学城市对话:关于“城市精神与文学表达”

诗人西川 田亮 摄

由十月文学院、北京作家协会主办的第五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核心国际交流活动“十月国际文学城市对话·北京对话伦敦”20日在十月文学院举行,诗人、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作家、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诗人西川,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青年小说家石一枫等中国作家与英国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教授艾伦·麦克法兰(AlanMacfarlane),作家大卫·万恩(DavidVann),诗人史蒂文·J·福勒(StevenJ.Fowler),汉学家迪伦·列维·金(DylanLeviKing)等英国作家代表两地进行城市文学对话。

本次国际文学城市对话以网络连线的方式举行,活动的总主持人是十月文学院常务副院长、诗人吕约,英国分会场主持人是青年翻译家沈如风(JackHargreaves)。双方嘉宾聚焦“城市精神与文学表达”这一话题展开对话,以文学为桥梁促进北京和伦敦城市文化交流。

城市互动对话,建立文化交流机制

在去年的十月文学月,广州和北京进行了“老城市新活力·广州对话北京”文学城市对话活动。本届文学月邀请到了英国伦敦的代表作家,将十月文学月的“文学城市对话”品牌扩展为首届国际都市的文学对话,这对于中国面向世界的城市文学交流是一个新的篇章。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善之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摇篮和发祥地,鲁迅、茅盾、老舍、曹禺、沈从文、冰心、丁玲等许多重要作家都曾在这里生活创作。当代北京肩负全国文化中心的历史使命,聚集了中国最优秀的作家群体,是新中国文学成就最重要的见证者和缔造者,主持人吕约表示:“北京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驿站,世界文学走向中国的桥梁。”本次对话的另一座城市伦敦则是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文艺复兴以来的现代文化和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孕育了乔叟、莎士比亚、狄更斯、伍尔夫等文坛泰斗,具有深厚发达的文学传统。

在疫情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北京和伦敦以文学的名义展开对话,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表示“新冠疫情改变了这个世界,也让今天的这场对话显得更为难得,希望文化精神方面的交流能让我们找到共同的语言,也在这个特殊时期带来希望与力量。”

城市的文学建设可以增加城市的人文魅力,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让城市更加有文化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市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保存城市文化记忆。吉狄马加认为,当代北京的城市样貌是多元一体的,具有非常强大的包容性,这正得益于文学、文化的影响。他同时建议,北京和伦敦乃至更多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更重要的还是要落实到作家本身和作品本身的交流。“只有这种交流,我们才会对另一个城市有深入的认识,例如读狄更斯的小说时,我们才能理解19世纪伦敦市民丰富的心灵世界”。

据悉,十月文学院将继续以文学之名与世界各地的代表性城市进行对话,进一步发挥北京的文化引领性和辐射性,推动北京和伦敦乃至其它国际都市进行文学、文化领域的合作,将“十月文学城市对话”项目打造成为全球的文学城市对话平台。

北京伦敦举行国际文学城市对话:关于“城市精神与文学表达”

“十月国际文学城市对话·北京对话伦敦” 田亮 摄

两国作家热议:文学视野中的北京与伦敦

文学曾引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风气,也最能展现一座城市的风貌。从狄更斯笔下的雾都,到彼得·阿克罗伊德新近在中国出版的《伦敦传》,都为读者呈现了一座大都市的鲜活样貌。邱华栋在现场透露,他受《伦敦传》影响而写作的长篇非虚构作品《北京传》即将面世。这本书既是一个作家个人的城市观察,又是一座伟大城市的个人记忆。

在对话现场,邱华栋从到现代北京的街巷漫谈到唐朝陈子昂写《登幽州台歌》的幽州台所在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种感受穿越了1300多年,还在我们心中回荡,这就是文学的力量,也是城市的力量。”

北京和伦敦分别是两个大国的首都,汇聚了一个地区的精英人才,大量的故事和传奇在此发生。在车水马龙交织出的光影中,两城也有活色生香的日常生活,这些都是激发文学创作的最好土壤。艾伦·麦克法兰教授以“伦敦是一堂关于创造力的课”为主题,从各方面介绍了伦敦对于我们当今所生活的世界做出的贡献。谈到今天的主题:伦敦的文学传统时,他骄傲地表示“从乔叟到莎士比亚,再到威廉·布莱克、约翰·济慈、丁尼生等等,一批又一批生命中与伦敦颇有渊源的诗人,都在最伟大的英文诗中提到了伦敦。”

作为国际闻名的社会人类学家,艾伦·麦克法兰教授从专业角度提出:伦敦作为率先进入现代化的大都市,对于北京的发展建设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他表示在未来的发展中如果能够进行充分的文化互鉴,“就能将北京建设成繁荣而富有创造力的城市,将中国和世界带入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诗人西川、青年作家石一枫和英国诗人史蒂文·J·福勒则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超大型城市的话题。石一枫将北京、伦敦这样的城市比作一个大洋葱,“一层层剥下去,似乎一辈子都难能看到它的内核,这给作家提供了很多层的创作空间”。

在北京土生土长的诗人西川眼中,这座城市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都像一座包罗万象的博物馆,“有过去‘皇家贵族’的北京、有知识分子的北京、有胡同居民的北京、有底层穷人的北京、有五湖四海汇集而来移民的北京”,北京城多元化的社会生态图景为生活在此的作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史蒂文则表示,诗歌不能困于传统,要用现代化的语言反映现代社会的变化,当人们漫步在历史悠久的伦敦,不同的历史遗迹与雕塑,现代与古典的建筑,都在不断地提醒写作者,这个城市里叠着层层历史。“写作者的作品可能穿透历史,永恒地保存下来。”历史上对北京、对伦敦的文学书写都证明了这一点。作家李洱认为,在全球化、互联网的时代,如何保留个人价值和每个城市的独特价值,是当代文学写作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汉学家、翻译家迪伦·列维·金则分享了他阅读老舍、王朔等京派作家的感受,他表示北京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凑巧的是,他还提到现场另一个嘉宾邱华栋的小说《城市战车》,这本书里描写的北京三环附近的一个艺术家聚居地让他非常感兴趣,为此还专门去实地探访。(完)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