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现场
1950年10月19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日子,70年后的10月19日,一场具有纪念意义的研讨会——王筠抗美援朝战争长篇小说创作研讨会在中国文学馆举行。研讨会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中国作家协会军事文学委员会和北京出版集团主办,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局长王野霏,北京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曲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军事专家以及文学评论家张明金、朱向前、柳建伟、刘琼、张莉、刘大先、姜念光、文清丽、张志强、傅逸尘、王国平、徐刚、丛治辰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主持。
与会者围绕军旅作家王筠抗美援朝战争长篇小说《长津湖》《交响乐》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展开讨论。大家认为,《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以作者二十年抗美援朝战争的研究成果和对长津湖战役幸存将士的采访为素材,以气势恢宏的笔调全景式再现了这场惊天动地、艰苦卓绝的战争。《交响乐》则以志愿军某部军直侦察营、某师医院治疗队、某部穿插营与美军某空降团战斗群特遣队的战斗历程为牵引,真实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彰显了广大志愿军官兵的家国情怀与民族大义。
李敬泽在致辞中说,抗美援朝对于新中国当代文学的建构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这一代作家,也正是从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斗争中体会到什么是新中国的精神。他认为,“王筠这两部作品所包含的空间是非常饱满的,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如何有力地书写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讲出中国故事,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王野霏谈到,王筠一直孜孜不倦地书写抗美援朝题材,这种对重大历史题材的关注与坚守,尊重历史、准确把握历史的创作精神,为这一类型的创作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朱向前对军旅文学如数家珍,他详细梳理了70年来抗美援朝文学创作发展的三个阶段,他说,“《交响乐》是一部蕴含深厚民族精神,而又呼应了强烈的时代大局,回旋着中国主旋律的宏大交响乐。它充分展示了王筠作为一个军旅作家的使命与担当。”在他看来,革命历史题材始终面临三个层面的问题:不断重新认识历史;反复深入开掘历史;激活历史。
柳建伟作为王筠的同学与朋友,回忆了他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对他一直深耕于抗美援朝创作题材,以一人之力书写抗美援朝这场重要战争的毅力与恒心表示钦佩。“他准备了近二十年,用这么大的体量来书写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这是十分不容易的。”他坦言,要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非常需要像王筠这样的深挖精神,为民众提供精神滋养。
现实主义手法还原历史细节
刘琼认为王筠这两部小说的价值在于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还原历史的细节,也还原了历史的大框架。另外,王筠对战争本身也有自己的阐释和理解,书中有很多关于战争的探索,以及对英雄群体的探讨、书写。“他用细功墨匠式的写法,构筑方法是庞大的古建式的结构。这种个性化、人本化的书写很容易让战争跟每个人建立关系。”
刘大先认为,《长津湖》这个作品更大的意义在于,以写实主义的笔法还原当时战争的残酷性。从小说的笔法来说,王筠采取的是类型化人物的写法,而这种写法在《交响乐》中得到延续。“《交响乐》对于《长津湖》有一个推进,这体现在三方面:写人物群像;讨论现代战争的意义;穿插大量民间传统文化的要素。”
徐刚坦言,王筠的创作是有非常大难度的,因为他必须在历史的框架中进行创作,可发挥的空间很小。“作品中的家国情怀不是说说而已,而是通过方言,通过地方的风物,非常自然地表现出来,这是作品中特别能够打动人的地方。”同时他认为,作者的正确历史观很重要,王筠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张明金认为王筠能达到这样的成就绝非一日之功。“王筠对老一代抗美援朝干部有过多次采访,所以他的文学作品中,许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种武器装备的性能都讲得很翔实。”他还认为,王筠塑造的人物有乡情,有亲情,有友情,也有恋情,引人入胜。
“有人用报告文学的方式写小说,有人采取小说的形式还原历史,王筠的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创作让我们看到这种跨越文体、跨越学科间隔的可能性。”张志强如是说。他认为,《长津湖》《交响乐》中不仅有残酷战争场面,还有温情与脉动。王筠是在用历史的眼光虚构故事,用文学形象还原真实历史。
残酷战争下的人本主义
文清丽认为王筠的作品题材新颖,故事好读,并且洋溢着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洋溢着军人保家卫国的情怀。“王筠的作品把人当人写,无论对手还是我们,都在深挖人的精神特质,每个人都那么鲜活,那么让人难忘。”她认为,长篇小说最难把握的是结构,而王筠的作品,尤其是《交响乐》,细节与结构非常扎实准确。
张莉坦言,王筠与前辈作家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同,那便是他有“后见之明”。“他得到的素材、信息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视角,所以他的作品视野开阔,同时也能细致入微观察到每个普通人。”王筠曾说,战争小说的最高境界在于和平,张莉认为,在具体写作的时候如何处理细节,这其实反映出一个人的战争观和历史观。
傅逸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不同的历史阶段,创作主体的写作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一开始是亲历战争,到后来是想象战争,再到晚近的重构战争。“王筠的写作是建构在对于朝鲜战争历史的不断挖掘、不断积累的基础上,《长津湖》里面纪实味道比较重,但是到了《交响乐》里面,王筠彻底放开手脚,有了大量的虚构和想象。”
丛治辰认为,王筠的小说是军事文学中较为重要的作品。“王筠的小说中复杂性和立体性又多了一层,原因是多年后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对于战争的认识变得更加复杂,在他的小说当中不仅仅看到不同的身份、不同层级之间的对话,还看到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对话。”
研讨会最后,王筠坦言,作为一个后来者,他研究抗美援朝战争只有二十多年时间,他用十年时间完成了160万字的创作,这是他义无反顾研究抗美援朝战争史的一个成果。“抗美援朝精神在我理解,是不畏强敌、敢打必胜的精神,我有责任弘扬这种精神”,他认为,战争文学表面上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但从根本来讲是启迪人类的良知,是呼唤正义与和平。
相关链接:
王筠:我有责任书写这场伟大的战争
王筠《交响乐》:艺术呈现抗美援朝战争的雄奇史诗
王筠:没有一场战争是完全相同的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