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下午,第六届中国诗歌节诗歌论坛在锦江宾馆举行。在诗人霍俊明的主持下,吕进、王家新、杨克、晓雪、蔡世平、敬文东等诗人评论家就“巴蜀文化、传统资源与新时代创造” 这一主题发表各自的看法。 敬文东是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资深文学评论家,他是四川剑阁人。这次回到家乡参加中国诗歌节,他在演讲中,首先就亮明自己“是四川人,这次回到老家来,如果让我讲巴蜀文化的特点,我首先就想提到:四川方言。”
每个人的第一母语是方言。而每一个地方的方言只能被当地人所熟练掌握。“四川方言和北京话差别很大。四川方言,多是大嗓门,滔滔不绝,雄辩。所以我们四川的诗人,比如从扬雄、司马相如、李白都属于滔滔不绝。当代诗人,从郭沫若到欧阳江河,写作都有“赋”的特征。我觉得,四川方言,以及四川话的思维方式,还真的不是普通话的思维方式。我认为,正是四川方言导致的独特思维方式,导致了四川这个地方出了很多优秀的诗人。”
敬文东还提到,巴蜀文化还有一个宝贵资源是“四川人知足常乐、甘于边缘和寂寞的淡然心态。这样的心态,在今天急功近利的环境里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曾有人做这么一个研究:四川人如果不走出夔门,北上到中原去,他们名声就容易被遮蔽。这和江浙一带不一样。江浙一带的思想家,就算一辈子不出江浙,也不影响他名声的外播。比如在四川特别有名的哲学家廖平,在学问,不亚于马一浮先生。但因为廖平终身没有走出四川,所以他的声望,在我们今天来看,没有马一浮那么大。”
很多人认为,语言是对世界的反映。但是在敬文东看来,“我有一个强烈的诗歌观念:诗不是对世界的反映。诗要“创造”一种新的艺术的现实,让我们眼前的现实来模仿我们艺术中的现实。这可能是新诗的一个本源的东西。为什么会在古诗发展那么灿烂的时候,需要新诗东西出现?新诗一定有它的自我和欲望。因此,我觉得,四川诗人,在定位自己的写作时,应该非常有自信,有好的心态和四川话对他们的滋养,以及甘于边缘寂寞的状态,恰好是我们今天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能够创作大作品的一个好条件。”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