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文学从来没有离开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鲁迅研究也不应该成为书斋里自说自话的学问。从这个意义上讲,鲁迅研究仍然具有无限的潜力,鲁迅的资源既需要不断挖掘,更需要向社会广泛传播。”近日于上海鲁迅公园内鲁迅墓前举办的“鲁迅纪念日公众纪念活动”上,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在致祭文中写道。
84年前的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万人送行。自1936年起,在鲁迅纪念日举办鲁迅公众纪念活动成为惯例,2018年开始,虹口区委宣传部、鲁迅文化基金会联合主办“鲁迅文化周”,共同追忆鲁迅史迹,共同品读鲁迅作品,从而共同感知实践鲁迅精神,今年第三届“鲁迅文化周”随着“鲁迅纪念日公众纪念活动”拉开帷幕。活动现场,还演唱了由鲁迅之孙、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以鲁迅《自题小像》中诗词为主题委托创作的歌曲《我以我血荐轩辕》,上海文艺界嘉宾,虹口抗疫医护代表、学生及市民群众代表百余人参加活动,共同缅怀纪念鲁迅。
鲁迅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自他在世之时便遭遇了激烈的争论和诸多误解,他一以贯之的文学观,他对国家与民族的观念乃至对青年无条件的支持以及在文学现代性方面的探索,并未得到公众同步的理解,由此围绕在他身上的讨论一直持续至今,并在网络上不断形成热点。正如阎晶明所言,无论“神话鲁迅,污名化鲁迅,碎片化、八卦式误读鲁迅,此起彼伏,莫衷一是”,他的底色都是“一个追求文学的社会作用、精神力量,从而始终拒绝象牙塔里的写作趣味的文学家”。
从这个观点出发去理解“鲁迅文化周”,或许会对鲁迅的当代意义有更多感受。从2018年开始策划举办的“鲁迅文化周”,突破了关于鲁迅在文学层面的探讨形式,将鲁迅精神融于上海红色文化和海派文化之中,将学术与创意相结合,呈现更多鲁迅在当下的精神存续。为期一周的第三届活动中,就有鲁迅精神对话会、寻访“鲁迅小道”、鲁迅主题新书发布、“鲁迅与新时代左翼文化精神”纪念左联成立90周年座谈会等线下活动以及情景剧《鲁迅在上海》、“世界之鲁迅”画展、鲁迅的七堂语文课等线上活动。在以“发扬孺子牛精神,为人民鞠躬尽瘁”为主题的对话会活动中,来自上海鲁迅纪念馆、左联纪念馆的专家学者,围绕新冠肺炎战“疫”中显现出的抗疫精神,进一步阐释“鲁迅精神”对于中华民族在面临挑战而勇毅前行的激励作用。对话会还邀请到上海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的抗疫医护代表洪艳,分享了援鄂期间的感人故事。
在第二届“鲁迅文化周”期间正式推出的“鲁迅小道”特色项目活动今年得到了优化升级,也邀请周令飞、阎晶明以及众多专家学者共同寻访“鲁迅小道”,全方位体验鲁迅生命中最后十年在虹口的生活轨迹。从景云里到多伦路,从拉摩斯公寓到内山书店,短短千米内,有六处场所是鲁迅在虹口日常生活与活动交友所在地。此前,只有“大陆新村鲁迅故居”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开放,为了再现当年鲁迅生活的真实之路,虹口区通过整合、租赁、置换、合作等方式,在景云里、拉摩斯公寓、内山书店、多伦路上分别寻找合适场所,打造了这条“鲁迅小道”。“鲁迅小道”的起点从鲁迅到上海后的第一个居住地景云里开始,通过“鲁迅与景云里文化名人”的陈列,展现他与茅盾、叶圣陶、柔石、冯雪峰、陈望道等一批文化名人的往来。鲁迅曾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发表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与柔石等革命青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而这里也是“鲁迅小道”的第二站,今年恰逢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90周年,左联会址纪念馆也完成了修缮维护,以全新展陈“红色文化之旗——‘左联’与中国左翼文艺运动”重新对外开放。阎晶明在参观过程中表示,鲁迅的活动轨迹经过精心梳理和提炼,为公众呈现了丰富的现场感体验。
为了让民众对“鲁迅小道”有更深入的体验,虹口区还推出了涵盖中英日三种语言文字的网页动态导览,对每一处场所都进行了图文讲解,而内置的“鲁迅小道”手游以鲁迅为第一人称视角,通过文化知识问答、通关互动等方式,吸引民众在互联网上隔屏感受“鲁迅小道”与鲁迅精神。近年来,虹口依托区域内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发掘研究,不断开拓创新,力求在新时代丰满鲁迅的精神内涵,丰富鲁迅故事和文化内容。“鲁迅文化周”今后也将坚持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探讨鲁迅精神的当代价值,让虹口成为鲁迅精神的永存之地、弘扬之地。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