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之后,有关南京文学历史和现状的讨论一直是热点。
在对南京文学名著、“南京作家群”等研究已比较充分的背景下,南京市民对南京文学的接受度如何呢?他们对南京成为世界“文学之都”又有怎样的认识?
这个反馈一直处于空白状态。
日前,在南京大学召开“中国新文学的现实关怀”学术研讨会之际,来自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邓瑗所作报告《“文学之都”背后——南京市民文学生活与南京文学大众接受度的一种考察》,则体现了一种关乎读者的“现实关怀”。
报告得到学界大咖的评议
“中国新文学的现实关怀”学术研讨会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办,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7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在当天的主题发言和专题研讨中,数十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报告,邓瑗的报告正是其中之一,其时,她所在的组别聚集了南京大学丁帆、张光芒、刘俊,南京师范大学张博实,南京第二师范学院陈进武,苏州大学季进,安徽大学周志雄等十余位专家学者。
在此项考察中,邓瑗与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的姜淼联手,从时间、文类、作家作品等角度对南京市民阅读情况进行全景素描,又以性别、年龄、学历等作为标准,为不同群体的阅读习惯展开侧写,并进一步从读者、大众传播、城市文学形象等角度,剖析南京文学大众接受与传播的现状与困境。
《半生缘》被女性读者识别
邓瑗和姜淼的抽样人群主要为南京图书馆、大众书局等场所的读者。作为解读南京市民文学生活的一个样本,“抽样对象属于非专业阅读群体中较活跃的分子”,这为深入考察南京市民的文学生活,以及从民间角度审视“文学之都”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一种参考。
报告中涵盖了南京市民读者的文学阅读与文学参与情况。记者从报告中发现,在抽样人群近半数的读者中,每天文学阅读时间为半小时至两小时,与全国国民的阅读情况基本相近,但相比之下,南京读者有着更积极面对文学的姿态,“非常认可文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在关注的文学类型方面,南京市民的兴趣基本可以概括为:中国文学经典认可度高;通俗文学稳步发展;科幻类逐渐崛起。其中,在“最喜欢的文学作品”统计中,位居前十的作品几乎都由中国作家创作,而古典小说表现尤为突出,“除《水浒传》外,四大名著的其他三部都在前五范围内。”
问卷同时提供了12部南京历史上有名的著作,它们或创作于南京,或为南京作家所著,或者写到南京,南京成为其中标志性的地点和背景,包括《红楼梦》《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儒林外史》《大地》等。其中,《红楼梦》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知名度最高,但是,赛珍珠的《大地》,以及诗歌理论著作《诗品》尚未被更多市民读者所熟知。不过,在对这些作品与南京关系的识别上,女性的表现更优秀,绝大多数被识别了出来,尤其是《半生缘》,“女性识别率远高于男性。”
叶兆言成为南京文学的典型代表
那么,南京文学的大众接受与传播情况究竟如何呢?
调查发现,南京市民对本土文学有一定的了解,除了《红楼梦》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的《背影》也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这篇名作不但屡次被收入各种语文教材,再加上浦口老火车站近年作为南京网红景点的加持,更是提升了其知名度,让更多读者了解到其与南京的关联。
如果问哪一部作品最能代表南京文学,得票最高的仍是《红楼梦》。在所涉及的南京作家中,以南京书写出名的叶兆言被提到的频率最高,他的《南京传》被称作“一部以南京为基点的中国史”,尽管才出版一年时间,已经为很多市民读者所了解和接受,“可见叶兆言作为南京文学的典型代表,在读者心中有着较稳固的位置。”
此外,随着在南京生活、居住时间的增长,市民对南京这座城市文学形象的感知也发生了历时性的变化:在居住10年以上后,大多“对南京沉稳、庄重又不失包容性的城市气质有了切身感受。”基于此,在对建设“文学之都”提供意见与建议时,有人建议建设如乌衣巷、随园等南京文学地标,甚至打造一座南京文学博物馆。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