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一枫(左)在讲座现场
小说如何观照现实,既是文艺创作之问,也是人生哲学之问。11月14日,“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第二十三期在京举行。作家石一枫以自身创作体会为切入点,深刻阐释“小说与中国现实”的关系。在京多名作家以及鲁迅文学院部分学员、中关村海归文学社团、海淀小作家协会、海淀高校文学社团联盟和社会文学爱好者100余人现场聆听。
石一枫是《当代》杂志的编辑,其创作的《世间已无陈金芳》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有人评论说,“从创作伊始,石一枫的小说就着重从身边小人物切入,思考如何讲述属于这个时代中国人的命运。”“有一双捕捉时代人物的鹰眼。”《十月》主编陈东捷这样评价石一枫。
在一个多小时的创作历程和心得分享中,石一枫以质朴的语言娓娓道来,讲述了自己对于小说功能的认识以及对小说与现实关系的深层思考。
他表示,现在中国的小说越来越不“小”了,小说逐渐变成“大说”,讲述的都是大主题、大命运、大历史。对小说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原来不属于小说本身的意义。在他看来,小说是能够让自己清醒、客观,稍微带一点智慧地观照自身的人生故事,包括通过看别人的人生故事推及自己的人生故事、通过理解别人来理解自己以及通过同情别人来体谅自己。这就是今天的一部分小说所起的作用。
石一枫以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为例阐述说:“做饭和吃饭就是一个故事,通过别人的故事,找到一个独创性的理解自己故事的角度。写小说也一样,最难得的就是独创。写小说需要特别在意原创性、独创性。”
石一枫认为,小说还有一个小小的功能,就是帮助人去想自己应该怎样生活。“希望读者做有心人,用心看一本书,在阅读中观照自己的生活,看出点收获来,这样甚至对中国人整体的生活,都可能有一种新的认识。”放眼更广阔的生活,虽然说现在拿着书看小说的人少了,但我们还是被小说包围着:人在生活中免不了不停地讲故事,讲自己的故事,也讲别人的故事。人有反思、反向观察、客观看待自己和别人的能力,这是了不起的、可贵的能力。而小说就是帮助我们看待现实、看待世界的一个很古老同时依然很有效的工具——自从有了语言,人类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讲故事,一直讲到今天。以后,就算真正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人还是会继续讲述自己的故事。因为人始终需要反思自己的生活和现实,这也是小说对人的意义所在。
专题讲座后,朗诵家郭延芬朗诵了石一枫的作品《借命而生》片段。在提问互动环节,石一枫就“如何认识小说与现实的关系”“创作如何以小见大”等话题回答了现场观众的提问。
(摄影/尹超)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