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5月份在北京大学的《千里江山图》会议上,我讲了这个题目,但是因为时间不够,没有展开,然后大家都觉得无法面对这个现实。君王掩面不忍听,王顾左右而言他。后来也没再给我补充陈述的时间,其实我后来又组织了一些材料,所以就利用这个课,40分钟到一个小时的这段时间,比较合适,我可以展开来讲我的理由。
这个讲题的主要部分是关于青绿颜料在山水画中的应用,今天的课其实分两部分:后面一部分按照整体系列课程的设计要放一个纪录片,我选择了一个著名的书画鉴定专家傅申先生的生平记录影片,也很轻松幽默,而且跟这个奖金有一些关系,因为美术史的比较深入细致的研究实际上和鉴定是无法完全剥离开来的,所以后面通过这个片子让大家看看美术史家兼鉴定家是怎样思考怎样工作的,也许有一些互相的启迪作用。
先开始讲这个题目“山水与颜料”,这是大家非常熟悉也非常顺眼的山水画,一说中国山水画水韵墨张或者是水墨淋漓、悠远淡雅应该就是长这样,这样的山水画都没有问题,即使是用一点颜色,这里用了一点赭石色,远山用了一点花青,这种技法叫做浅绛,包括童子的衣服也用了一点花青。只有这个椅披用了一点更重的颜色,还有后面的这个是看起来是一段墙的上部或者是一个建筑的屋脊,局部点缀了稍微重一点的红色,如果把这个红色加上墨的色调,这墨是黑色的,这就是丹青传统。
丹就是红色,青实际上不是蓝色,是黑色。我们习惯于把绘画称为丹青,因为朱色和黑色是我们汉民族,具体讲应该是我们农耕民族的一个文化传统中作为制式。所以山水画好像就应该是这样,以墨为骨干,少量的朱,然后大量的赭石造成一种红褐色的,汉人都是农民的后代,我们会觉得眼睛很舒服。
可实际上山水画还存在另外一种样貌,这是去年故宫办的《千里江山图》和中国青绿山水画展,这个颜色就非常刺激,当然《千里江山图》本身是一个蛮个性的,或者说它就是一个异类,它跟一般的青绿山水比起来,色彩的烈度提高了不是一点半点,可是大家很喜欢,如果放在中间的主展柜里的不是它,可能观众故宫跑排长队的热情还不会那么高,说明我们的眼睛好像跟其他民族的人也没有太大差别,我们看到这些非常鲜艳非常刺激的颜色其实也会很喜欢。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这是《千里江山图》入柜被展开时候的盛况,展厅的光照都比较幽暗,尤其是这种书画文物属于脆弱文物,这个画是画在丝绢上,丝绢又是光敏感性比较高的材质,所以光照一般也就是40个勒克斯,不会超过50个勒克斯,我开玩笑说这个很像一个棺材,全部展开以后,柜子一封,大家全围在边上默哀,但是默哀的时间不能超过3分钟,观众都往前走走,往前走走,这样的热情除了故宫的宣传阵势以外,还说明这种颜色其实还是很对中国人胃口。
但是为什么它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上不能成为主流呢,你们看故宫可以办一个青绿山水画展,但是他好像没有办法办一个水墨山水画展,因为水墨山水实在太多了,水墨山水那么大的存世数量,那么多实践的艺术家,那么在水墨山水里面,就要再给理出很多线索来分别办展,但是青绿山水就这么一拎,青绿山水四个字本身就是线索。这也从侧面说明,青绿山水的存世量其实相对少一些,它的面貌也似乎要单一一些。
青绿山水的技法并没有失传,今天还是有很多艺术家在画,甚至也是国画系山水专业的一个基本的训练科目,今天的青绿山水,我们看今天用的颜料,青绿用的都是矿物颜料。用的技法是勾勒添彩或者是三矾九染之法。勾勒添彩是一遍,三矾九染是只要画很多遍,勾勒了以后上彩,轮廓被盖住了以后可能要再提一提,然后接着再上颜色。
现在用的颜料是比较好的,是石青和石绿,石青当然也有人工合成的化学颜料,但是真正讲究的用传统技法的话,现代人所继承的传统技法,石青应该是青金石为原料,石绿是绿松石,矿物磨成粉末以后,用一个水净沉淀的办法,可以一道一道的提取出颜料,就像做酱油一样,当然头道是味道最浓的,后来就越来越淡了,也像我们泡茶,第一杯第二杯还比较浓,后来就会越来越淡。
那么这个颜色也是从头青、二青、三青、四青,颜色的饱和度逐渐降低。但是这些颜料还是一种细的矿物粉末,是比较重的,所以没有办法一次涂的很厚,只能用薄涂一遍一遍往上涂的技法。其实我们可以打一个比较粗糙的比方,我们现在请师傅来装修刷墙,立邦漆也得刷三遍,不能说我一遍把这五筒漆全部刷墙上,那回头准得掉了,得一遍刷完干了再刷一遍。这个自身有分量的材料通过多遍的涂上去,可以增加它的附着度。
这是我们美术创作或者说是艺术生产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物质性,它得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有一定的物质的材料才能制作,这是研究美术史,尤其是在美院以外观察美术史,很容易忽略掉的一个特性。但是我们在美术学院里面做美术史,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强调的一点,就是物质性。
那么回到青绿山水,如果要画青绿山水,这个颜料从哪里来?我们今天上美院对面的小白楼去买,可以是从日本的进口,贵一点,也可以是国产的,便宜一点,就像现在孩子都觉得瓜果是哪儿来的,就是小区里的菜老板拉过来的,再问下去就不知道了。可是在古代呢,从画材店或者是自己想办法去找这个矿石,总还得追溯一个来源。
古代的商贸没有那么发达,矿石的来源,九世纪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其中青和绿其实还不一样,因为绿松石的分布是比较广的,中国内地就有非常好的绿松石产地,今天大家也都知道湖北云阳,这个绿松石自古以来就一直在产出。而且做颜料的矿石其实是做宝石的下脚料就可以,所以这个工艺不成问题。但是青金石的产地就比较有限了,尤其是比较好的青金石,品相好的色泽好的,在早期只有阿富汗,后来又开发出一个产地是缅甸。
这是在青绿《千里江山图》和青绿山水画的展厅里面展出清宫的一个宫廷画院的院落碟子,这个就是石绿,这是石青,还有残的颜料干在里面,这三碟是石青,这三碟是石绿,这是头青,这是头绿,后来调进了别的颜色。
这是矿石的照片,这是青金石,这个是绿松石,这是孔雀石,孔雀石在古代也是绿色的来源,后面会讲到古代中国用的看起来像石青的那种颜料,其实很多时候也不是青金石,而是中国本地产的那种含铜的矿石。那么用比较便宜的孔雀石来取代稍微贵一些的绿松石,也是更常见的手法。孔雀石的产地分布就更广了,价格也要低很多。
所以今天要讲的这个题目,山水与颜料,我们翻译一下,其实是要谈这个问题,就是青绿颜料是从哪里来的?它又发展到哪里去?后来变成什么样呢?因为《千里江山图》这种奇怪的面貌实际上是青绿颜料在中国的一个使用青绿颜料的巅峰状态,用的颜料也是最好的,用的量,最后达成的视觉冲击都是千古一高峰。那么后来又变成什么样了?这也是我们要探究一下的。所以这里说的颜料不仅仅是指这种物质材料,也是指这种色彩观念。为什么要用这么刺激的青绿颜色,《千里江山图》奇怪的面貌,我觉得是需要解释一下的。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